无锡市周易数术学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外论文

易学三论 —— 李书友

作者:李书友

【摘要】易学是由《易经》开其端,《易传》集其成,探讨宇宙、社会与人生的天人之学,即现代所谓的哲学。以现代哲学理论体系之宇宙本体论,社会人生价值论,思维方法论之哲学三论,来解构易学理论体系,可以概括为易道论,易德论,易术论,概称之为易学三论,此乃本文之主题。


一、易道论

  易道论是易学理论体系之宇宙本体论。

  道这一哲学范畴在《易经》中多次出现:

《复》卦的卦辞中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这句卦辞的意思是:复返以其自身之道,七天将返转回复,利于前往。

《小畜》卦的初九爻辞说:“复自道,何其咎?吉。”这句爻辞的意思是:复返以其自身之道,哪会有什么咎害呢?必然吉祥。

《随》卦的九四爻辞说:“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这句爻辞的意思是:只要诚信合于道,又光明磊落,还会有什么咎害呢?


  以上三条卦爻辞中的“道”,皆有规律之义。在《易经》的卦爻辞中表明:凡是合于“道”,用现代哲学范畴来说,合乎规律的活动,皆吉而无咎。

道家哲学创始人老子吸取《易经》的哲学内涵,对《易经》中具有规律意义之道,加以阐发,提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第十四章)这是说:根据古之道,来驾御当今之有。能知晓古之开端,就是“道”的纲纪。

老子从《易经》中具有规律含义之道这一哲学范畴,进而探究“道”的本源之义,提出:“道者,万物之奥。”(《老子》第之十二章)这是说:道是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奥妙。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即道是万物的本源。


  老子指出:作为万物之奥的道,与一般可以言说之道是不同的。《老子》第一章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说: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表明老子从哲学范畴概括出的道,是不可以用言语来言说的永恒之道,是“玄之又玄”的奥妙之道,正因为“玄之又玄”,所以才能成为“众妙之门”。即一切奥妙,之所出,也就是万物的本源。


  作为万物本源之“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不可以言说的。“道常无名。”(《老子》第三十二章)然而为了使人对“道”有所感知,老子对“道”又进行多方面的描述。《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或者曰“大”,是对先于天地之生、作为天地之母的勉强名字。用哲学术语讲,即“道”或曰“大”是天地万物的本源的勉强称谓。


     《老子》第三十四章中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这是说:大道像泛滥的河水一样啊,谁能控制;万物依靠它生存而它对万物不加干涉。《老子》第四章中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又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是说:道虽然空虚而作用却没有极限,它是那么深渊啊!像是万物的祖宗。我不知它来自何方,好像在上帝之先就已存在了。这些是对道为天地万物本源的进一步论述。


  老子还对道产生万物作了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这是说:道展现为混沌的统一体(《易传》中称之为太极),混沌的统一体(太极)展现为阴阳二气,(《易传》中称之为二仪),阴阳二气交合而形成阴、阳与合和之气。阴、阳、合和之气而产生万物。万物都是背阴而抱阳,而由阴阳激荡而成对立统一的和谐之体。


  通过上述诸章的论述,表明老子吸取《易经》中蕴涵规律之义的“道”这一哲学范畴,建构以道为核心的道学理论体系,并进而将“道”升华为天地万物的本源,论述了道与阴阳的关系。

老子对《易经》中隐而未显的哲学内涵的阐发,以“道”解易,为易学理论体系之易道论建构了理论基础。


      《易传》是《易经》的阐释,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十部分。《彖传》是断定一卦的意义的,《象传》是表明卦、爻的象征的,《文言》是对乾、坤两卦的阐释,《系辞传》是泛论《易经》的道理的,《说卦传》是泛论《易经》的大意的,《序卦传》是泛论六十四卦的序列,《杂卦传》是泛论六十四卦的“二卦并而相错”关系的。


      关于易学理论体系之易道论的论述,集中在《系辞传》与《说卦传》中。《易传•系辞传上》中指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是说:《易》的创作与天地相准拟,所以能涵盖天地之道。用《易》所涵的天地之道,仰观天上日月星辰的文采,俯察地上的山川原野的理纹,就能知晓幽隐无形与显明有形的事理;推原事物的初始,反求事物的终结,就能知晓死生的道理;考察精气所形成的事物,气魂游散造成的变化,就能知晓鬼神的实情状况、明了易理和天地的道理相近似,所以行动就不会违背天地自然的规律;它的智慧遍及万物,其道足以匡济天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普遍地推行而不会流溢泛滥,乐其天然而知其命数,所以无有忧愁;安其环境而敦厚地实行仁义,所以能泛爱天下。易道广大足以范围天地的化育而不致于偏失,足以曲成万物而不使遗漏,足以通乎昼夜之道而无所不知,所以神奇奥妙不拘泥一方,而易道变化而定于一体。这一大段是关于易与天地之道以及易道对于人们认识、把握宇宙万象变化之神奇奥妙的总体论述。


      《易传•系辞传》中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意谓有形可见的事物之上的东西,即无形的,相对有形的、具体的东西而言;“形而下”,指有形可见的具体事物。“道”是属于形而上的,器物是属于形而下的。“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成为中国哲学的一对最根本的哲学范畴。

“形而上者谓之道”,这一易学理论体系之易道论最高范畴的提出,显然是《老子》第一章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命题的哲学表述。“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一对哲学范畴的提出,表明探究宇宙本体的哲学理论思维的确立。

《易传》还对易之天道、地道、人道作了论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易传•系辞传下》)

《易传•说卦传》对易之天道、地道、人道内涵作了进一步阐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材而用之,故《易》六位而成章。”


  从以上这段文字来看,《易传》认为,上古圣人创作《易》是为了“顺性命之理”,即顺合万物的性质和命数变化的规律。因此,《易》的体系“广大悉备”,涵盖了天道之阴阳,地道之柔刚,人道之仁义。这虽然是赞叹《易》而发,然而把天道、地道、人道视为一体,在哲学上来讲,是确立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的宇宙论体系。天道、地道属于自然界,人道属于社会人生,宇宙则包括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此乃易学理论体系之易道论。


二、易德论

  易德论是易学理论体系之社会人生论。

    “德”这一哲学范畴在《易经》中已多次出现,以德性命名的卦有“谦”、“恒”、“中孚”等。在卦爻辞有更多“德”及以德性解卦者。如“谦”卦“初爻: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六二:鸣谦,贞吉。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六四:无不利,撝谦。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谦卦以谦德命名,六爻皆以谦德行事,皆为吉祥。恒卦的卦辞曰:“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这是说:恒卦象征恒久,坚持恒德,则亨通,无有咎害。利于守持正德,利于有所前往。”相反,如果不能坚持恒久之德,就会出现不好的结局。“九三”爻辞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说明《易经》是以“德”来告诫人们趋吉避凶的。


  儒家创始人孔子与《易经》关系密切,“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也。”(《论语•述而》)。孔子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五十岁之前,“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建构以仁与礼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五十岁以后,通过研《易》涉及天人之学,为其伦理道德思想提供理论依据,将其提升为道德哲学。孔子的道德哲学,体现他以“德”解《易》的《易传》中。


  孔子治《易》,早在《庄子•天下篇》中已有记载:“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治有研究、整理的意思。庄子是战国时代思想家,对孔子多有评论,这一孔子治《易》之说当为可信。《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说明《易传》中的《彖传》、《系辞传》、《象传》、《说卦》、《文言》为孔子所作。《易传》中所论述的道德哲学理论是孔子思想的体现。


      《易传》中的道德哲学理论是易学理论体系中的易德伦。

《彖传》是对卦名、卦辞的阐释,贯穿着以德释《易》的思想。如《大有》的《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谦》卦的《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象传》是对卦象、爻象的阐释,贯穿着以德释之。其中释卦象的“大象”,皆为从卦象的象征,引伸出君子的德行与事业,如《乾》卦的《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象传》中释爻象的《小象》也贯穿着以德释之。如《乾》卦的九二《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蛊》卦的六五《象》曰:“干父用誉,承以德也。”


     《文言》是对《乾》、《坤》二卦所作的阐释,通篇贯穿着以德释卦的思想。《文言》以四德释《乾》的卦辞:元、亨、利、贞。“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其四德者,故曰:“元、亨、利、贞。”《文言》对《坤》卦以德释之时提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原则。


     《系辞传》是对《易》的整体阐释,《系辞传上》中说:“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把圣人作《易》的主旨归结为“崇德广业”。並上提出:“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指出善与恶是人之德行、事业成败的关键。“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乐天而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易传•系辞传下》以德释卦:“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恒》,杂而不厌;《损》,先难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易传•说卦传》进一步将易德与天道性命联系起来。指出:“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于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又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以刚;立人之道,曰仁于义。”将易德上升为道德哲学,易德论是易学理论体系之社会人生价值论。


三、易术论

  易术论是易学理论体系之思维方法论。

     《易经》产生于人们预测行动吉凶的需要,预测吉凶是人之有目的活动的表现,而人之活动有目的性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也就是说,从人之所以为人开始,其行动都是有目的性,即行动之前都要预测其行的吉凶,以趋吉避凶。《易经》就是我国上古预测吉凶实践中形成的一个预测系统。这一预测系统是由“阳(—)”、“阴(--)”两个符号组成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用以推测吉凶以成就事业,这就是《易传•系辞传上》中所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由八卦两两相重而乾、坤、泰、否、坎、离、既济、末济、等六十四卦。复卦六爻,计有三百八十四爻,构成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符号体系,用以占筮吉凶。在长期的预测实践中,不断总结占筮的命中率而归纳整理,又形成卦辞、爻辞文字系统。由符号系统与之相配的文字系统而形成《易经》,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奇书宝典。

《易传•系辞传上》中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才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者观其变而玩其占。”


     《易传•系辞传上》中保存了用蓍草占筮之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小成,触类而长之,天下之事毕矣。”这一筮卦方法,与龟卜以炙龟甲而自然呈兆,视兆而判断吉凶不同,而是通过数的推演求出爻变而成,表现出的是人谋。明清易学大家王夫之对两者作了比较。他在《周易内传•系辞上传》中说:“大衍五十而用四十有九,分二挂一,归奇于揲,审七、八、九、六之变,以求肖于理,人谋也;分而为二,多寡成于心,不测之神也,鬼谋也。”又说:“若龟之见兆,但有鬼谋而无人谋。”说明《易经》的筮占是通数理的推演而成卦,表现了人的智谋。表明易术是人运用独特的象数智能推演来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以预测吉凶。


     《易传•系辞传下》探讨了《易》的变化规律。指出:“《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智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这是对六爻所处的不同爻位而判断吉凶。初爻代表事物的开始,上爻代表事物的终结,初爻吉凶尚难以判断,上爻则吉凶已经表现出来,所以“其初难知,其上易知”。 二爻与四爻的爻位不同,二爻处于下卦的中位,故多赞誉;四爻处于上卦的下位,故多惧。三爻与五爻的爻位不同,三爻处于下卦的上爻,故多凶;五爻处于上卦的中爻,故多功。表达的是儒家中庸之道取中的原则的思维方法。


  取象比类,以类取,以类予是《易》的逻辑推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易》通过卦象进行类比、类推来进行吉凶的预测。《易传•说卦传》对八经卦所代表的物象作了扩展,如“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这是以天地父母,长男长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来说明八卦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以卦象来推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又将乾(☰)的物象扩展为:“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大赤,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坤(☷)的物象扩展为:“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其余卦如震(☳)、巽(☴)、坎(☵)、艮(☶)、兑(☱)的物象都作了类似的扩展,来进行更大范围的类比推理,以预测吉凶。


     《易传•系辞传(上)》中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这是说:一阴一阳的对立转化就叫做道,禀受之者称之为善,顺而成之者称之为性。这是说:人的性命之善在于禀赋阴阳之道。阴阳刚柔的对立统一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易学理论体系中之方法论是象数辩证思维方法论。《易传•系辞传(下)》中说:“夫易,彰往而知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类物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表明《易传》将《易》从占筮之术上升为象数辩证思维逻辑以指导人们行动的易术论。


四、结语

  易道论、易德论、易术论之易学三论,构成易学完整的理论体系。易学是中国先秦哲学之集大成。


  先秦以来,中国哲学的发展以易学为主导,道家吸取了《易》之道,以道解易,对易学之易道论作了阐发;儒家吸取了《易》之德,以德解易,对易学易德论作了阐发;阴阳家、法家、兵家吸取了《易》之术,对易术论作了阐发。历代哲学家皆从解易中吸取智慧,建构其理论体系,以推进易学的发展。


  中国哲学的发展,可以概括为易学开多学,多学归易学。易学不仅是中国哲学之根,又是中国哲学之干,可谓中国哲学之根干。


    (作者: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文章分类: 第二届论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