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周易数术学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外论文

《易经》的天人之学说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和根源 —— 赖碧扬

作者:赖碧扬

《易》经无可辩驳是上古时代出现的一部占卜之书,今人称之“河洛文化”,也正因此逃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一劫,得以流传后世。是老子、孔子赋予它哲学意义上的升华,使《周易》成为世界文明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孔子潜心研究《易经》是在五十岁之后,司马迁《史记》中记述:“子晚喜易,韦编三绝。”《论语》中孔子自言:“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在这之前孔子是雄心勃勃,周游列国妄想推行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治国策略,但他超前的意识形态绝不可能为当时的奴隶制社会上层建筑所采纳,以至如“丧家之犬”,连基本的生活都成了大问题,他哀叹:“古圣人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哉!贤不贤者才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孔子就是在无情的实践生活经历后才认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也正是由于孔子的传述,尊《易》为“群经之首”,才得以诸家百子传承至今。

“经”就是道、理,天地宇宙的大道理,及生存在天地之间人生的大道理。《易》经在孔子看来不完全是一部占卜的书,他传述《易》经的“系辞”中开宗明义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者,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在儒家学说中《易》经是华夏民族的祖先百万年来不断观察天文地理气候物理变化的“认识论”,探索天人之间不变、必变、应变的大法则,天理也就是人道。在远古没有文字记载时代“伏羲”画八卦表述,用八卦的特殊符号”、“--”(阳爻、阴爻)模拟变化法则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这就是华夏文明的开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和一切学术思想的根源——天人之学。

宇宙其大无边,其小无内。《易》字是日、月两字的组合,日为阳,月为阴,《易》学阴阳二元论哲学思维来之于自然法则。变化不息的大宇宙具备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人类生命和事物的变化都与其相适应,顺者昌、逆者亡。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辩证法大师毛泽东“一分为二”的思想归根结底源于阴阳二元论。任何事物都是从小到大的质的变化过程,强与弱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状态,弱者也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打败强者,“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易》学充满了辩证思维,决不是唯心的“宿命论”。自古至今,在中国历史上为打造一个新的历史朝代,都可以看到精通《易》学大师的身影,诸如周文王、周公、姜子牙、张良、诸葛孔明、刘伯温等。当今世界将《易》学引入经济学、管理学、生态环境学、医学等服务于人类,无可非议。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中指出:“《周易》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德国汉学家马菲博士曾说:“将《周易》解释为神秘的,或者是非科学的都不对。它在人类社会,以及遍布在当今世界的伟大宗教产生之前就存在了。我们可以说,它是宇宙的法则、真理。”科学之父爱因斯坦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圣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不用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全都做出来了。”八卦产生于上古时代(至少距今6000多年),伏羲画八卦源于河图、洛书的出现,到夏商时甲骨文的出现,从当今考古学发现已有《连山易》存在(以艮卦为首),后有《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史记》记载:“西伯囚羑里,演周易。”至今我们能完整看到的《易》经就是周文王被殷纣王囚禁在羑里七年之久,发愤重新编撰易经,以乾坤两卦为首推演64卦,其卦辞就是文王所写的。后经周文王的儿子“周公”继续演编,每一卦的爻辞应是周公所写。

后有孔子晚年潜心研究《易经》为《易经》写下系辞在系辞中就明白告诉我们:“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以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这段话就是说,在孔子看来《易经》这本书,实际上是以宇宙的模拟构造形象为依据所阐述的宇宙自然法则,是不可抗拒的。天在上是尊贵的形象,地在下是卑下的形象。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天地之间,万物由卑下到高大的自然序列和地位,卦中的六爻也就依其不同的地位而排列。宇宙运行,其动静有一定的常态,动为刚,静为柔。六爻也就是以刚柔这两个简单的符号表示两种断然不同的作用。宇宙万物的性向各不相同,同类聚合也自然形成分离的群体,彼此调和与冲突,产生了吉与凶的必然现象。在天,宇宙呈现出日、星、辰昼夜以及四时季节气候等自然现象。在地,宇宙则体现为山河、动植物等各种形态,由此产生了错综复杂的自然变化规律。这一切都是刚柔相互作用的原理,八卦乾、坤、巽、兑、震、离、、坎分别象征天、地、风、雨、雷、火、山、水由此演变成64卦的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必然结果。日月的运行、寒暑的循环,在自然界代表天地的功能是以乾坤两卦为纲。生存在天地之间的人事则乾坤分别代表男女。天地男女不同的功能是自然发生的,无休止的循环,不以任何意愿所改变。易经说的天道就是如此简单的大道理,能理解和遵从这个简单的大道理对待事物,成功也就在其中了。圣人设八卦以模拟天象明察吉凶,这原理就是阴阳刚柔相互作用于天地之间万物。所以六爻的变动,实际上就是“三极之道”(即天人地三极)的逻辑推理。易占能预测万物的根本就全在这里。《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就是说八卦所包含的宇宙自然法则都具备在64别卦中,顺就是己知的法则,逆就是用这法则逻辑反推,就可以预知未来。

《老子》主要的政治思想均能在《易经》中找到雏形。《易经》的变易观也影响到《老子》。其写作的目的、进言对象也有其相通点。帛书《易之义》更能说明这些问题。但不同于孔子的是,《老子》是史官身份,这决定了他必须研究了解《易》,因为史、卜、筮、祝这几种人“每每是相兼相通的”,甚至“《周易》这个典籍的编篡出于史官。”而孔子所写的系辞,无一不完全适用于《老子》,因此《老子》当比孔子更早更多地接触与研究过《易》,并从中吸取营养。所以早就有人指出:“老子思想的渊源,有不少出于《易》。”例如,《老子》三宝之一的“俭”,其雏形也似乎在《易》。《节》卦卦辞曰:“节,享。苦节,不可贞。”,“节,俭也。苦节,以节俭为苦”。另有《同人》卦与“以百姓之心为心”和《大壮》与“天下皆谓我大”等。

上世纪三十年代,刘子华博士认为易学八卦理与现代天文学互相吻合,并运用易学八卦原理推测出太阳系存在第十颗行星(木王星),直到1981年美国海军天文台发现太阳系存在第十颗行星而得以证实。

1986年世界科学家《威尼斯宣言》指出:“世界各国伟大传统中的精神和形而上学的观念已不再被视作过时和迷信或被鄙视,相反,这些古老观念启示了有真实的知识,早于现代基础科学用观察和实验方法获得的知识。这样,古代象征性思想的直觉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两者在宇宙学、量子物理学和遗传生物学的最新理论中相遇并相融合了。科学和各国传统的出人意料和富有成果的相会,预示人文科学的新观念,甚至是新的理性主义的出现,而后者又将带来新的形而上观念前景。”         

华夏大地广阔,精通易学者甚多,鄙人只是其中一员而已,难免有不足之处,谦恭敬待有识者给予指教修正,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一代一代地流传于人世,造福人民大众。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若是以自己点滴学识,就自诩什么桂冠欺世盗名者,则是无知的表现,吾诚惶诚恐。


文章分类: 第四届论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