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周易数术学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外论文

论易学宇宙论与当代量子物理学互补性的重大意义

作者:成中英


论易学宇宙论与当代量子物理学互补性的重大意义

成中英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

提要

我曾从本体宇宙论进行多方面的讨论,确定基于《《易经》》与《易传》的易学提供了人类认知宇宙现象以及人和宇宙关系的诠释。目前面对易学与当代量子物理学有何等终极关系的问题,我在此文中排除过去一些缺少对易学认识或对当代物理学不够深入的论述形成的附会夹缠不清的说辞,而直接面对当代物理学家的思想进行分析的考察。我指出易学与物理学是自然与人的不同层次存在的认知与诠释,并不一定有严格的交汇点,但却体现为两个层次的重要的互含性与互补性。理解自然与人生的结构与变化,两层次互为体用,缺一不可。中国易学因之必然走向世界,构成人类和平繁荣的基本力量。

关键词:易学,物理学,生态,基本粒子,存在层次,互含性,互补性

易学与物理学有何等终极关系?

关于易学哲学的探讨,我曾从本体宇宙论进行多方面的讨论,确定基于《《易经》》与《易传》的易学提供了人类认知及诠释宇宙现象以及人和宇宙关系。偶尔也涉及现代科学尤其物理学。但现在人们却更热衷探问当代物理科学对宇宙的理论与易学的理论,到底有什么关系。

许多对易学理解不太深刻的学者,往往用物理学来附和易学的基本理论,并来解释易学是合乎物理学的。另外一些学者,也往往用易学来解释现代物理学,尤其是在量子论和基本粒子理论方面。但由于对易学的一知半解,他们在演算物理学定律之余,仍然说不清物理理论,与易学或《易经》哲学究竟有何等关系。使旁观者更陷于困惑之中。他们的问题乃在并未认清真正的核心问题。他们不理解易学是有关宇宙的哲学、宇宙论与本体学,涉及到人对宇宙自然整体的观感、认知与诠释。也因此涉及到人类族群所用的自然语言以及形成此一语言所包含的自然观察与生命体验。有人用科学否定中国易学,包括易学理论,这是比较幼稚的做法,也有人把易学说为神秘的数术之学与科学无关。但都可说卜得要领。

就实言之,易学并没有否定物理知识,而是在对大自然的观察基础上认识到自然的生态,从一个对生命哲学的眼光来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是整体的,见证其盛衰败坏的阶段或过程,以及再生重组的潜力,因此把自然物理看成一个与生命同构的活体,能衔接生命更能与人的生命相互感应,发为人自觉的一种哲学观点并形成主客交融感应的心灵感受,庄子描述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这是自然与我合一的生态,在无忧无虑的心灵开放面对美好的自然就能够体验。也是我们自然语言的重要部分。自然语言不但包含了人的自我与天地万物无所隔阂的状态,当然也包含了人与自然发生隔阂的状态。在后者的状态中,自然呈现对人的威吓和侵害,而人也能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自然的物体处境中, 产生万物皆有情的观感。原初的自然语言充满拟人化的描述,代表的是诗词的声音。往往也因此感人深深。王国维区分“无隔“与”有隔“的两种诗词的境界。但从哲学来分析,我们还可以区分“无隔无分”“无隔有分”“有隔无分”“有隔有分”等有关自然与自我四种存在状态。庄子的“道通为一”可以是“无隔有分”的,因为在道中,个体的物仍然是个体的物。但在物理学的语言中,万物甚至基本粒子却都是有隔有分的,不然何以名基本粒子?

当代量子物理学知识与上述生态自然哲学显然大不一样。它有另一套起源,它的要诀在寻求及展现物的构成因素或物质原果关系以及其所尊守的规律,并由此对立于人的任何日常自然感受。它必须借助一套纯粹物理语言,不涉及任何感觉与情绪来说明物的作为现象的存在及其发生与活动(称之为运动与速度)。人们不可以已之所感来描述物的存在及其状态,也就是把物排除于生活世界之外,另造一套所谓客观的动名词来进行精确可靠的描述。人们也很早就发现数学是一套可取的客观语言模型,因而用数学标示质量的方式来说明物理知识的物质存的属性及其运东规律。透过数学物理学化除了生命世界,以其自身的方式含括了生命世界。

毋庸分说,人类的日常自然语言可能从开始就混杂着生态表述与物质原料的表述,不同的文明传统自然有因环境经验不同产生了不同生态语言与物质语言的分野,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此处无法细论。我要指出的是显然古希腊文明与古中国文明的基本差异乃在:希腊人注重物质属性结构的思维方式,形成了物质形态语言应用的倾向,而中国认则重视存在生态生化变异的思维方式,决定了生态动态语言应用的习惯。前者走向元素分析论,后者则走向整体融合论,含括宏观与微观 。这些差别可以作为西方物质主义有别于中国生命哲学的文明前解。在此前解下,物理学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可说是极为自然之事,而易学发生于中国迄今仍为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也不难理解。由于此一前解与背景,现代西方物理学与中国传统易学是何等关系也就昭然如揭了:它们是大自然存在不同的两个层次,也是自然自然存在显现的两者状态,它们分别反射也反映了两种人的存在思维及主客关联及其隐含的人生立场与生命价值,不但涉及到形上学,也涉及到伦理学与价值论。由于两者物理知识与生命哲学均为人的文明成果,两者对整体的人而言可以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关于两者的互补性,而非取代性及化约性,是本文要进行探索的重点。值得提出的是这两个传统的语言表露方式并无关我们所说的宏观与微观之分,两者都各自包含了宏观与微观层次。因之也可说为两者作为独立的概念体系是相互包含

从哲学史的角度说,中西方也都尤其各自的哲学传统,西方哲学在20世纪,面临到传统形上学与现代物理学科对持的问题,西方哲学家面对形上学以之为不具备物质科学的一样,因而否定其有效性。但这个意义的确认原则(principle of verification)事实上却无法取消我们日用自然语言已有的意义生成原理,也不能防止我们用自然语言创新意义的活动,最后只能束之高阁,成为现代的古董了。我提出此一历史事故主要在说明人类采用的自然有其自然的生活与生命意义源头,是和人的自然性的存在同在的。我们探讨认识到中国的易学哲学和西方或者当代的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关系,就必须认识到物理化的自然与生态化哲学的自然的真实关系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存在差别,不可能进行彼此的化约与取代,而只能寻求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并因此肯定一个整体的本体论包含物质与生命,客观与主观的相互补充,甚至相互包含、依持的认知与价值关系。

当代的西方哲学家,必须肯定哲学所包含的知识论的基础,尤其是客观的,或者形而上的理论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今天依然是个问题。科学知识需要一个方法论的基础,也需要一个根源论的基础。甚至也需要一个存在论的基础,以说明其应用的有效性、范围性与实际所指。这是对知识必须符合真理或真实的要求。知识离不开认知、理解与确认等主要求,正如这些要求离不开知识与真实一样。我们要认知科学知识毕竟不是直觉的经验而是理论或概念的构建。

   物理学家对自然存在物的思考

我在此首先对现代科学物理学知识进行深刻的挖掘,我想借助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得奖者弗兰克·维尔切克的著作,名为《万物原理》( Ten Keys to Reality一书,来说明当代物理学体系的性质。该书是一本深刻的物理学及其基础探讨的著作。它不是一般的科学哲学著作,因为这不是哲学家所写,而是知名的现代物理的工作者的反思。在深刻考虑现代物理学的知识结构及其内涵所做的探讨中,著者的目标是要进行一个心灵的重生。维尔切克强调我们要从认识物理学的现象真相或者真实中,重新认识我们自己,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成为一个更具有道德伦理的人。他认为物理学是去理解世界和自己的关系。我们要理解物理的成果,进一步理解我们作为人,能够发现宇宙的丰富的真实,发现我们能够陷入错误的观念。这样,我们才能敞开我们的心灵,改正错误,认识到这个世界是一个具有美好价值的世界,甚至也能够实现诗人威廉·布莱克的愿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从这首《天真的预言》诗歌来说,这个世界在如此认识之后,也就是成为我们栖息世界的一部分,具有其独特的真理和价值。同样,我们的生命,就像所属于世界,也具有物理世界的特质而为客观的存在。

通过现代物理学家的认证,维尔切克首先肯认人类面对的空间与时间是无限的,而且确认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组合成物质的元素也是简单而不复杂的,是很少的数目,包含在物质之中,物质存在的规律也是极其简单,物质的复杂性是从简单的物质颗粒逐渐发展出来,并未离开此一以简单物质元素为基础的物理世界,而所有任何复杂性都可以从简单的构成元素与简单的物理规律中引申出来。物理学所致力的就是从复杂性中发现简单性,从简单性中建构复杂性,并认识到所谓复杂系统为何物。

另一方面,这个世界又是一个有丰富的物质和能量的世界。作为物质来说,我们看到的宇宙存在,是千千万万的物体存在,它们都是物质的存在。这一物质的存在,是由简单的物质元素逐渐发展出来的,让这些物质元素组合、交融,然后变化出复杂现象,呈现为不同层次的存在物体:从物理的基本粒子,到原子的存在、再到分子的存在、细胞的存在,遂产生生命体的细胞。细胞由单一细胞而进入到多细胞的器官组织,形成不同种类的生物体。这就是复杂性的出现。这个复杂性的出现,可说是自然具有创造力的一种发展过程,是一个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有一定的作用和向较高层次发展方向。但另外一方面,这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物质体,也可以消解为下一层次的存在,甚至或者变成最原始的、基本的、粒子的存在,这就是成坏循环的化学过程,在生命体上则成为生老病死的生物现象。

维尔切克并不避开从自然宇宙中认识现象。他认为宇宙具有发生与发展的物质能量(energy。而且拥有非常丰富之量。能量是物质存在的形态。他接收爱因斯坦说的质能守恒定律(E=m c 2),认为这是一个规律,是客观的事实,也是客观的存在。

他问,这个存在的客观世界,是怎么样和人的心灵及人的精神世界联系起来。对于这个重大问题。他表示无论世界如何发展,我们只能进行观察,不能进行控制。过去的很多科学家,从伽利略到牛顿,到现代的物理学家,包括迈克尔·法拉第、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等人,他们都是通过研究物质世界来认识和接近他们尊敬的神。因此,在他们心中,科学的客观知识和超越的上帝之间并没有矛盾。即使爱因斯坦也常常提到上帝难以捉摸,但并不心怀恶意。面对超越的上帝,维尔切克甚至把一切创造和变化的可能都归于上帝。科学不是反宗教的,而是说明宗教思考的可能,并认为理解物理学是物理学家发现了上帝的启示。他的立场显然是一个现代版的神学物理观,展现了一个加利略以来西方物理学家所采行的“二元存在相应论“(parallel dualism)。

这个二元论的假设有一个对人的存在的认识,就是人的身体属于物质世界,而人却具有心灵与精神层面的超越存在,一般西方人有这样一种宗教信仰,但西方的科学家却明确的肯定此一灵肉相应的神学立场。维尔切克更指出,固然外在的世界空间很大,但我们的心灵载体的脑却包含了比宇宙中恒星数量还多的原子。这个世界,不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无限,而是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内在无限的宇宙,因而可以用内在心灵世界来补充外在宇宙的存在。

同样,时间也是一样。客观的时间是无限的,而人的寿命虽短。但人的一生却能体会无穷尽有意味的物质区分,以及各式各样的心灵变化。客观的宇宙产生了人类,人类的整个数量到现在比不上我们每个人具有的心灵的意识的区间。维尔切克在这里肯定的是人类具有精神性的心灵,和客观宇宙是相关对应,并真实超越和包含了宇宙真相的数量,同时人类也能够认识到客观世界所包含的存在不同类别,从一个认知的无限过程,进行无限的科学认知、科学观察、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索。

维尔切克认为我们需要在认识感觉上感受客观世界的全部,我们的视觉看到的是一定波长之光。但有些光波,有无线电的电波,红外线,微波,紫外线到X光、伽玛线等都不为我们感知。但我们的头脑、思想和想象却可以超越天然的限制,进行科学实验的推论,来感受看不到的宇宙。

以上是维尔切克对西方主观和客观、对身体与所谓心灵之间关系的描述。他注重的是人的身体和宇宙之间的关系。人身体的大小包含着复杂性,也能察觉到宇宙存在的复杂性。他最后说明,人看到客观世界,不是创造客观世界,必须从上帝的超越的观点来理解这个世界,理解上帝创造世界的过程,理解人类存在的目标。

他特别提到,人的自由意志的问题。在他的理解之中,从人的身体到人的心灵,可说人的身体存在导向心灵的显现(emergence),心灵作为一个更高层次的出现,却是建筑在一定身体基础之上。这个说法,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哲学的表象发生论(epi-phenomenaolism)的思考。他把宗教神学和物理科学看成两个不同层次的存在。然后才能实现他的二元存在相应之说。 按照维尔切尔的说法,如此认识客观知识的真理性,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是让我们获得一种“重生”(born again)。也许就是一种宗教信仰或者一种形上学的启示。我们依此来了解本体与客观宇宙与人的存在的关系,我们的生命也就有了新的意义与价值。此处,他所谓“重生” 似乎既是新认知的关健和起因,又为新认知的效果与成效。但“重生”作为心智转向却必须要更进一步解说,也当是合理的要求。

为达到这个要求,维尔切克提出他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他注意他的外孙儿在幼时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好奇心,慢慢地认识到世界可以分为自我和非自我,以及认识到自我可以控制的运动和自我不能控制的运动,包括自我的运动。客观事物的运动有不能控制的,我们作为宇宙一部分,也有不能控制的部分,我们却不能改变此一部分,但我们可以逐渐建立一个世界模型,即使一个婴儿也可以建立世界模型,理解自己的心灵感受,和环境之下的经验为何。我们必须用心灵理解这个世界,我们必须知道这个世界有哪些基本的组建,具有什么样的法则。我们可以观察一个现象,但不能改变它。每个人有对现象有不同的接受度,让人感受世界的存在也不一样。光可以分解成为单个的量子,每个量子不能被共享,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看到的世界,而不能看到别人看到的世界,我们的意识不能指挥他人的行动,只能就我们知道的意识单元,来提出什么样的意识。 这段话很关键,就是意识不能指挥绝大多数的行为,只能执行行动的无意识,只能执行无意识的单元。对于这个单元提供的报告,我们只能处理并描写。事实上,我们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自己却毫无意识,而看成自己的决定,不是理解受客观世界的决定。

维尔切克举出TMS技术 (Trans-Cranial Magnetic ),是一种技术能够刺激我们的左脑和右脑。有人可以用这个技术刺激我们的左右脑。当刺激右脑的时候,人就会开始左手的动作,刺激左脑,则右手开始动作。对一个人的大脑进行TMS技术,就可以看刺激头脑和手的动作,来预测人事如何动作。他注意到实验者往往可以改变被实验者的选择,让原来的选择改变成为实验者想要的选择。本来是右脑改变左手,实验者可以很快地把左右脑之间进行对换。在这个对换之下,被实验者也不知道何以左手动变为右手动,这种TMS的操纵变化,被实验者并不一定知道。更有趣的是,维尔切克指出,被实验者并不知道自己是一个被实验者,在被进行操纵。他反而会说,因为我改变了我的心意、我的决定,所以有不同的手的动作。

这个实验的意义何在?维尔切克回答说在于说明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头脑,都处于自我的一部分,不受到一个外在物质非自我的影响,但却和外在的世界联系在一起,因而不觉察外在事物的改变,而直接认定为自我的改变,我和外在事物化合为一。

维尔切克的结论是,我们必须改变我们一般的想法,不是我自由意志的改变,实际上是外在事物的改变引起我的改变。

对于维尔切克这个反对自由意志存在的论证,我们必须严肃地对待。人到底有无自由意志呢?人们往往做出一个决定,到哪里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临时却突然改变了主意。康德论述这可能是自由意志的决定,因为人们可以拒绝任何外在的力量而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不回,甚至宁可牺牲生命。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可能承受受外在的各种影响,但却不必屈服于外在的势力,不接受外在任何影响,这难道不是自由意志吗?

我和维尔切克的理解不一样的是:按照易学“天人合德”的观念,我与非我(也是我的心灵)和物质世界密切联系,外在世界改变人的存在,人的主体存当然也能改变外面世界的存在。这对维尔切克来说似不可能,但由于人主体即天地的主体,我的行为动向自然也就是天地的动向,我的改变自然也就带动客观世界的的改变。从逻辑和中国哲学来说,这也是人的创造力的表现。再说人能够修己成德,成为有德性的人,也能自由选择的改变现实,实现人的理想,自然也要接受人的决定,成为人的一部分。维尔切克以客观自然为主,说人的意志行为是虚假的,是外在决定的。他等于否定了人的创造性和创造力,而不只是人的自由意志。这是与中国的易学相违背的。

我们不能否定人的自由意志行为、道德行善的伦理行为,以及人的创造性的艺术行为。人的生活上的决策可以改变人的现实,因而也能够改变外在的世界,即使开始很微小,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人的意志具有创造文明的力量。这个基本的道理以及必须预设的生命创造力,是中国易学哲学提供的,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作用,也接受自然的作用。

维尔切克代表的“二元存在相应论“及物理知识表象发生学可以归纳为下面点:

一、让自然决定身体的行动,从上帝的眼光观察自然,产生二元主义,才能看到自然的规律性,也认识到人超越自然规律的精神性,以上帝的命令为主。

二、从实验中表现的人的自由意志和行为都是由客观事实决定的,人不自觉地接受自然的改变,说成是自己的改变,主观服从客观,把自然的变化在细微的层次说成是自己的决定,这是假设了一个超越的自我。但可以想象的是,量子的纠缠现象是客观量子与人的主体意识结合的一种效应。量子以意志或意识为中介相互串联是可以理解的。   

三、虽然维尔切克没有详伦,量子物理中的粒子可能存在模式重叠(superimposition)现象形成的不定性可以受到人类观察或测量的干扰而坍塌为一个固定常态是需要解释的。是否人类心灵的活动因素转化了物理可能性世界为概念固定性世界?由此可见人类心智理性化世界的作用。世界事物因人而起,人类如何善处世界万物及自我成为人类生命最大的价值问题。于此我们不能不关注易学中孔子儒学的人文主义与伦理精神。

针对以上点,我提出把自然的规律和人的意志看成是基于自然的生命的统一体。基于第三点,人的心灵意识与精神都是自然生化的一部分,如此的知识是在更高层次的、复杂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真实的理性自由,按照理想性做出符合要求的决定或者改变要求的决定。因而,不是自然给人的无意志的理想,反而是人的意识性行为可以补充世界,就像世界支持人的存在一样。这显示一个互补性原理,也更是创造性原理。

此处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易学的基本态度,即孔子强调的人生态度,“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人具有自由性、独立性,以道为主,有主动意志的决定力,能够自然行道,按照自己的德性独立地改变自然,创造更理想的以及更有价值的世界这是生命存在的价值原理、价值规则,但都属于人的本体存在,而非依靠上帝的超越存在。这是中国易学和物理科学最大的理论差别。

   中国易学本体论中的宇宙物理学

中国的易学出发点和科学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基于我们对自然的观察。我们观察的能力让我们认识到自然存在的物质世界。《系辞》说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伏羲氏这么做也有其外在的物质的原因。因为外在的现象会吸引人的注意力,人们去认识理解自然,进而与其深刻互动,发挥人的创造力,创造人的生活环境以及追求的理想的价值目标。伏羲氏建立了对自然宇宙的基本理解,为中国易学奠定了客观的基础,是有关自然生命的实在主义,也可说是有关自然真实的生命主义,甚至可说是理性的自然主义。这代表人类基于对自然的观察与认识,不只是感官的经验,也表现为合乎理性的整合,并进而形成一套哲学体系和可以运转的符号模型。人们通过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普遍认识,规划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并学习建造有利生活的生产工具与文化活动,使易学成为规范伦理行为,保障群体生活的价值哲学,也成为管控过去与未来的策略计谋,解决各种忧患与无知造成的危机,尽可能地提携与发挥人作为人所具有的创造力和适应力,无论在何等处境都能突破困难,建立希望。

但要理解这样的易学生命观,我们必须注意到,人们必须持续与深入的观察宇宙以及持续不断的反思自我,不断的发挥宇宙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关系。不管在感受、认知或预测、决策方面,更改错误并坚持自身认识真实的能力,不文过饰非,因而能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性以及主客之间的连锁性。宇宙运行的道理往往深藏在不同时段的周期性,而人类的智慧也必须经过多样考验才能结晶呈现。而不能只诉之短暂的几个例证。人类在狩猎畜时期,没有时间观察天地,只能靠人类自身创造环境来加强观察与反思自我的空间与时间。如此来看,人类从狩猎时期走向农业化时代其意义不仅在采用农业为生而已,也在创造了可以更广大与更悠久的时空来观察天地宇宙与反思自我的属性,如此才形成对自然与自我知识的积聚以及两者的互动关联。我提出的羊文化时代,是华夏民族农业化过程最早期的文化传化期。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开始掌握动物世界,从狩猎过渡到畜牧,靠羊为生,进而创建农业世界,如此人们才能依靠积聚的对天地日月运行规则与周期的知识,从事农作物的生产。

《系下》记载伏羲氏观天察地并用“伏羲氏”一词,显然绝非偶然,而是有重大的文化发展意义的。伏羲氏作为一个氏族,大幅度地观察自然,不但获得有关自然客观的知识,也自然形成了一个重视整体性与变化性的宇宙本体观、阴阳五行的宇宙观、以及人在天地自然之中的生命观与地位观。整体的宇宙概念是在多元差异中建立相互关联和依持中,形成的一个动态的和谐系统的观点,而人生于天地,与天地同构相互参与,也就具有天地的创造精神,因而创造了人类的文明。伏羲氏的立爻画卦就是一种创造,把宇宙的创生不息的起点与动态过程生动的呈现出来,并为人所用,进行无止境的创造活动。

华夏民族作为远古黄土高原的原著在公元前8000多年进入农业时代,之前则有伏羲氏的羊文化时代。这里可能有一个更长的过渡期,是在狩猎时期对狗、牛等,进行长期观察,逐渐认识到不同动物属性是否可以驯化以作为人的助手,让人类从更多的劳动时间中释放出来。在广大的黄土高原,人们也利用农余进行发明创造,自我教育,同时也发展社会制度。这在《易传·系辞下》中均有说明,人类对很多对工具的发明,都是在羊文化背景中实现的。

人们从长期观察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宇宙各种现象都具有最一般性的特色,即“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道是一个万物动态的生化消长循环过程,是自然天地日以继夜、年以继月的创造性的循环。因为在这一循环中,我们看到阴阳的对照以及两者循环的互动。这是一个现象,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观察与体验有关。但什么是阴?什么是阳?透过经验与观察,《《易经》》提出这样的认识与信息:阴是阴暗,静止与柔和,而阳则是光明,运动与刚强。这些属性都在我们生活中可以体征。由于这些属性,人们也感知到生命存在的本体为变动不居的气和能量,展示为热、为光、为力、为电。

生命的本体是一个能,有其根源,有其发展,有其凝聚成体或耗散为无的作用。如此则解说了所观察的现象的变化性,也体现了其内在不断的本源性。有此理解,人们也就可以想象阴阳两气或两能相互运行的原理,并从此原理中推演万物运行的一般规律。对阴阳现象的描述逐渐推演出阴阳组合与分化的轨则,是人们长期观察宇宙的自然成果。从《易传》到周敦颐、张载与王夫之以及近代的易学本体论都做出坚定的肯认。

宇宙的能(energy)是丰富的动力。这个动力在阳,表现为动、为光、为刚,能够产生新的状态,具有一种带动存在的物质活动作用。所谓阴,则是一种阴暗之能的存在,可说为一种自然深处潜在的能量,但却也有变成实际动力的可能。中国易学中描述为静的状态,但却可以转化为阳,正如阳可以转化阴一样,进行阴阳相互运动的生物体,其阳需要阴来滋润生命,而阴则需要阳的能量来带动生命。物质能量明与暗的区分则有类于太阴、少阴、少阳与太阳的分别,乃源于一个整体的能量概念的演化,是对生命发育成长过程的分析而与宇宙在体现创发生命的过程相应,这种相应性是人类经过长期观察而确立的,而且也自然形成创生力、孕育力、持久力、包含力及再生力相互对应与加持。这也都是我们从生活经验中体验到的。

生活中我们看到万物阳中要活动,阴中则需要休息。休息就是一种力量转化为发展为力量,力量需要有培养的阶段。阴阳就是在宇宙自然的环境中相互培养的自然力量。

二者之间关系非常密切,但二者不同,但不是必须冲突。自然中,阴阳的力量有的是在特殊情况中发生的,一般都是阴阳相互配合。阴需要阳带动转化为力的作用,阳需要阴来培育力量成为未来的动力,动需要静,刚柔相需,是一个整体的存在。这个整体的存在需要我们去寻找一个根源。这个根源就是《易传所说的“太极”。太极包含阴阳,也包含阴和阳互动的时空模型以及们之间相互规范的关系。这是自然运作的方式,也宇宙基本的自然存在模式。

这个宇宙模型,我们可以简述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再从八卦到六十四卦。这里所谓“易有太极”,是指笼统的宇宙变化的现象,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但变动又是规则性的,产生阴阳的互动。这是人们长期观察道的呈现的宇宙的整体现象,动态的变化就是所谓道。太极就是道,道就是太极。太极是道静的方面,道是太极动的表达,是同一个宇宙模型呈现出的阴阳的两个面。

在阴阳基础上,我们观察宇宙具体现象的发生。人们首先看具体物体的分类,有天地,有动物和植物,而动物和植物则可以再行演化,最后发展到人的诞生。但为什么有人这个复杂生命体的出现?这里不能不肯定一个持续的生命力的源泉概念,归之于无尽阴阳生命潜动力的作用以及其具有的“至善化”原理。这都可以看成宇宙自然阴阳内在化活动,以自然但符合理性逻辑的方式运转出来,人类生命的复杂性作为存在整体性的一个标志必须来自天地万物所有存在的精华,尤其是人的心灵与精神意识更可以看成乾坤两性各尽其性的谐和创造。

这个人的复杂现象的呈现出来既非偶然,也非必然。就其结构而言,既非内在超越,也非外在超越,而是相对的内外在的相互超越。因之,并不必非如维尔切克所要求的“重生”,去依靠一个西方上帝的创造主作为人类生命的源头形成了本体二元论的矛盾。相反的,易学“天地生人”,“人能弘道”的观点更能提供一个内外一致的生命以及人类生命创生的理论诠释。因而开拓出人类创造性自我超越及完善的理想。

基于自然化的原理,我们看到易学说明太极衍生万物的过程不外乎自然数的架构。《易传提出了122448 乃至任何2次方的数目,包含作为标示人类诸多处境的64卦。 老子作《道德经》把《易经》太极创生论简化为更为自然的数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这两者是同构的,作为存在层次是互通的。 但《道德经有一个重大的创意,就是提出了“无极”的概念,并提出“有无相生”的存在原理。这无疑也是一个洞见,对存在创发性提出可循环相生的诠释,也赋予阴阳之间的统一性与分化性也有说明的作用,构成中国本体诠释学的基本原理。

当然,华夏民族自古两千年从观察具体的事物作用之间的逐渐配合,最后归纳到总体的宇宙根源的基础的本体之说或者落实到道上面然后又聚精于本体根源的推演。形成一个观察与逻辑思维的循环,因而建立了中国易学本体宇宙论的体系,涵括宏观、中观与微观世界,其严谨性与系统性并不亚于西方近六百年建立的现代物理学。但两者的功能并不相同,对生命的启发也不一样,只有从价值论的观点来品鉴其个别的价值内涵,就人类个别体又人类群体组合来论证两者的互补性,并同时个别的发挥人类不断创造的能量。

维尔切克说幼儿观察生活世界的模型,和自然有一种互动。这用在《《易经》》阴阳模型也是一样,阴阳模型中阴阳互动是彼此之间的关系。在这观察自然、观察自身,观察两者的紧密关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但最后却必须在总体的观察中去衡量人类的自由意志问题。

这个反思,在《易传·乾·文言》中表达出来。人和自然作为阴阳的关系,人既是阴也是阳,和自然一样。人有主动性。按照这个标准,主动的乾刚开始建立刚阳,人主动的变化对自然来讲具有阳的一面。但相对自然之动,人可说为被动,这符合自然的规律,符合自然的天道。人遵守天道,不能离开阴阳二性。人服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主动,人是被动。人和自然的关系体现为阴阳互补,护卫阴阳。这是中国易学获得的最大成就。

在另一方面,易学的《象传》却说明人的主动性和阳光性,《说卦》《序卦》及《杂卦》说明人和自然相互运动之中产生的共同现象,都有各自身的结构,都有各自在整体中的地位。把《彖传》与《象传》及其他各传整合起来,就形成了《易传》中的《系辞》,其中隐含著先后天太极图的认识,其太极概念包含阴阳统一,结合主观和客观、客体的天人合德一的状态。是就知易者的理解来说的。用《乾·文言》的话来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大人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说明人与天地的关系。在此一体的情况下,人就具有天地与阴阳的德,不是单方面受自然之影响,与天地相配合,同时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创发力。

《文言传》是对《乾》卦阳的说明。我们可以说,乾卦在发挥人的主动性时,就能做到原初的存在状态“潜龙勿用”。人生既是主动,又是被动,人必须配合自然条件。在《乾卦之第二个阶段,说明人和自然之间有一种认识。见龙在田,人自然有所挪动。人观察自然,进行理解终致看见大人,产生新的活力和德行,更以大人为榜样,积极修持自己的德性,就成为九三的“终日乾乾”,反复修持以通天地之德,谨慎小心,可以如九四的飞鸟与池鱼一般学习飞腾,使自己最后能够变成大人,这就是九五的飞龙在天,自动自由发挥生命的性能。《乾卦教人不要永远地休养生息,要回归人的世界,掌控机会,发挥人的创造力。这也是生命发展的现象,以具有客观的主体的主动的关系,解除客观的自然对人的限制。人和自然并不矛盾,在整体太极自然的时空,实现人与自然的互动,彼此影响,彼此充实,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自然时空的生生不息和人类生命的生生不息,同时提供了相互创生的价值实现,也就实现了两者本体性的互补与互含作用,体现了深沉的本体统一性。此一太极本体存在模型互动互补互含的关系也说明了人的存在终极实现的需要与价值。

   在这种认识连接之下,中国易学的创造性原理与现代量子物理学新发展的“再生”,显然显示两条完全不同而又可相互补充的路线。中国易学说明人的存在的地位,不是二元论的超樾神学,而是本体一元论的生命学,不是机械主义的形上学,而是生态主义的诠释理解学。维科说的实验不能盖棺论定解说人的存在的主动性。人的存在有很多层次。人的根本存在,是道的存在,具有产生能量、思维、想象、创新的功能,有效地说明了人的历史文明的创造性,也开示了一个人类实现大同世界走向宇宙太空的远景。因此,我们更需要肯定人的意志之力,不是蓄意要否定合理化的自然决定论的诠释,而是自然决定的更向高层次的人的创造力的发挥。人的自由代表自然的自由,我们转换自然的自由,包含了更多的价值。《系辞上》说“成性存存,道义之门。”《中庸》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此亦正是所谓知行合一的儒家哲学的洞见。

重要结论

我在此重申互补性问题。有趣的是,维科切克在《万物原理》中特别强调互补性的重要性。他在第十章说互补性是思维的拓展。这个说法,很有洞见。在207页,他举出物质活动具有不同的互补性,认为科学中互补性,表现在波尔提出的光的粒子状态和波动状态的互补性。我们对整体的光的认识,必须认识到光是粒子,也是一种波的存在。这在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存在物的本身具有互补性,具有阴阳的关系。看得见的是阳,看不见的是阴。我们一般看到的是粒子,在整体的光环中,光也同时以波形方式存在,光本身就具有阴阳存在的两种倾向,既是现实的,也是潜在的。潜在是波,现实就是粒子。反之亦然。

基于观察,也基于逻辑,一个存在体既是它自己,又不是它自己,但并不否定它自己,而是另外一种存在的状态。一般逻辑上把有和无当成矛盾。从互补理论看,有与无的互补性,见之于有不是对无的否定,而是对有的补充。

这就呈现了中国哲学上对有无认识的观点,无的存在是潜在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宇宙不可能生生不息。老子提出无与无极的概念,把无极看成一个生命的滔滔不绝的本源。这个本源发挥为有的真实的活动,无极就是太极,两者合称为一个包含阴阳互补互含的本体性。维尔切克也说明粒子中的互补性。就位置和速度的关系而言,我们不能同时看到速度和位置。但客观来讲,速度和位置为同时存在,只是我们的观察本身具有选择性,受到限制不能同时看到位置和速度,但位置和速度不是不可以同时互补共存的存在。

概言之,互补性有不同层次,基本粒子与原子层次,原子和细胞层次,细胞和生命体层次,个体生命和集体生命层次,人和世界层次,各层次都具有互补性。互补性不只呈现为一种结构的差异,也呈现为宇宙的不同变化的差异。只有从内在与外在的不断相互的超越与包含的观点,才能理解其内涵的丰富性以及其范围的无限性,不但超越矛盾,更能体现宇宙存在的丰富价值。

艺术与现实也具有互补性,这并不一定关系到客观的规律。象音乐一样,绘画也是如此,同时产生旋律。它们虽然只是一些元素组成,但表现出来的却是生活中活泼的自然风景和人物。肯定这一点,维尔切克回味到人的主动性,认识到自然和人的存在的生态。在这一点上,他似乎在静默中,走向《易传》追求天人的整体,实现了另一种重生”。

总的来说,中国《易学》提供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既有包含性、预测性、丰富性、也兼顾人的多方面的发展而具有积极帮助人发展的基本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易学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活水,也应该是所有哲学最后的归宿。因此,我们在哲学上,必须回到易学的宇宙创化论架构,并发展这个架构具有的丰富本体内涵,因为本体宇宙结构显现宇宙创化体用的互动性和物理自然的互补性与互含性。对这样方面的认识,就是我说的本体的诠释,就是以《《易经》》与《易传》作为基础,让易学经过诠释而展现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宇宙论,助长我们产生理解世界的新智慧与新眼光。不但认识到两种宇宙观的互补性,也认识到量子存在之用,更认识到生命存在之本,以及两者之间的互补相含的存在关系,不陷于一偏,反能综合两者来创造更理想的既融汇知识规范又享有自由精神的人生与世界。

注解


文章分类: 第六届义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