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周易数术学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外论文

论《易》的信息衍生机制 —— 孔令宏

作者:孔令宏

【摘要】《周易》在“体”“用”中重视“用”。在用的使用上,《周易》有三个步骤:一是根据卦用的需要把卦性(卦德)具体化为卦象;二是给卦象进行分类;三是考察象类内部、象类与象类之间的信息随条件变化从潜在状态向显在状态转化的自复制全息模式变换。这是独具特色的信息衍生机制。

【关键词】《周易》、信息、模式变换、自复制、飞伏


     八卦不是指八种物质元素。八卦不是以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八种有形质的自然物作为名称,而是以卦德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作为八卦的名称。对此,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道:“此乾坤本以象天,”“而谓之乾者,天者定体之名,乾者体用之称,故〈说卦〉云:‘乾者,健也。’言天之体以健为用。圣人作《易》本以教人,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乾不名天也。天以健为用者,运行不息,应化无穷,此天之自然之理,故圣人当法此自然之象,而施人事亦当应物成务云。” 张介宾在《类经附翼·医易》中也说:“以体而言天也,以用而言乾坤。”以此类推,八种自然物均为体,八卦之名均表用。这说明,八卦结构模型的认识重心在“用”不在“体”。

天、地、雷、风、火、山、泽这八种自然物,称为卦质,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称为卦用。它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五行与五材的关系。只不过五行与五材名称未变,而八卦与八种自然物的名称发生了变化。显然,卦质和卦用不可能完全脱节,它们是以卦德(卦性)为中介统一起来的。但是,《周易》和《易传》的立脚点和核心仍然是卦用。那麽,《周易》和《易传》是怎麽使用卦用呢?这包括三个步骤:一是根据卦用的需要把卦性(卦德)具体化为卦象;二是给卦象进行分类;三是考察象类内部、象类与象类之间的自复制全息模式变换。


    《易传》说,圣人制作卦爻的原则是,“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卦   在于模拟事物的“形”,以“象”的形式说明事物的义理。“象”是“观天下之颐”,“观天下之动”、“观其会通”而来的。对此,《易传》反复予以强调:“易者,象也。象者,像也。”“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系词下》)。“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系词上》)“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系词上》)这说明,象是“颐”与“动”,“形容”与“物宜”的统一。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系词下》)。象也是在质的基础上的德性与功用的统一,并内在地蕴涵了对对象作精确化处理的数。

阴阳二爻作为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元素,具有类的属性,因而,由爻发展起来的经卦、复卦也是一个个类。每一个卦又可以象征若干事物的类。六爻六十四卦,是继八卦之後更深一层次的分类。此时所被分类的对象,已经不仅仅是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卦质,而且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发生的规律,即类与类之间的关系。可见,类是有层次性的。同时,这也说明,“象”已经从感性的物质层面上升到了体验、认知的层面。


    《周易》把“象”进行分类的原则有四个:

      其一,相应则同类。

    《系词上》说:“方以类聚,物与群分,吉凶生有矣。”这是对《周易》乾坤大义的阐发。关于“方”。集解》所引《九家易》曰:“方道也,谓阳道施生,万物各聚其所也。”《正义》也说:“「春秋」云:‘教子以义方’。注云:‘方,道也;’是方谓性行法术也。”这说明,“方”指观念、道理、规律。“物”,具体可感的事物,与“方”相对。《韩注》说:“方有类,物有群,则有同有异、有聚有分也。顺其所同则吉,乖其三趣则凶,故‘吉凶生也’。”世间各种观念和事物,都以群类相分合,同者则聚则群,异者则散则分。遵循共同规律的事物则聚为一类。尚秉和在《周易尚氏学》中也说:“‘方以类聚’,言万物能聚于一方者,以各从其类也。阴阳遇为类,类则聚,聚则合,合而言吉矣。物者,阴物,阳物,纯阳或纯阴则为群。……纯阳纯阴则不交而阴阳分,分则类离,离则凶矣。”这说明,事物的或分或聚由其类的属性的异同决定,凡是相互靠拢,有聚合趋向的事物,即为同类。

   

  类的属性的异或同则取决于事物间的“交感”即关联关系的有或无。《易.文言》说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各从其类也。”王弼注释咸卦时说:“凡感之为道,不能感非类者也。故引取女以明同类之义也。”同类相感,这是概括而言的。同为一类的事物,相互之间或多或少又总是有差异的。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欧阳修对咸卦的注释则是:“凡柔与柔为类,刚与刚为类,谓感必同类,则以柔应柔,以刚应刚,可以为咸乎?故必二气交感,然後为咸也。夫物类同者自同也,何其所感哉!惟其异类而合,然後见其感也。”这说明,相感乃基于异中有同,相感的目的是合其为类。由此可见,“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分类原则的核心是“同类相应”,“同类相动”,即凡是能够相感、相从、相召、相动的事物,则为同类。例如,春天,大地复苏萌动,震雷出滞,多刮冬风,植物开始生长,冬眠的动物醒来,到处呈现出玄黄之色,开满绚丽的鲜花(“敷”),这些事物之间有相动相从的关系,故分为一类,以震为标志。


       其二,功能和行为方式相同则归为一类。

     例如古人认为天在自然界有统摄万物的作用,而君为一国之主,父为一家之长,首为一身之统领,居全身之最高位。这四者在各自的关系系统中有相同或相近的功能,所以视为一类,以乾为象。大地长养万物,母亲哺育儿女,腹为全身营养之本,釜用来煮熟食物以养人,这四者有相同或相近的功能,故为同类,以坤为象。再如水有润下的品性,故将水、陷、润、下、藏、蛰伏、冬等归为一类,则以行为方式相同或相近为归类标准。


      其三,动态属性相同则归为一类。

    例如,天、马在运行过程中都表现出刚健的品格,故天、刚、健、马被视为同类。地与牛都柔顺,故归为同类。


  其四,静态属性相同或因有纯粹形式上的外在联系,而划归为一类。

    例如,古人认为天形圆,而木果形亦圆,故将木果与天归为一类。又如震为正春,大地玄黄,而仓竹和蕉苇色亦黄,故将它们划归为同类。

四种分类原则中,前两条占主导地位。


       根据象进行归类,它的功能在于:“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所以,虞翻曰:“谓乾,阳也,为天,为父,触类而长之,故大也。”《系词》也说:“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也。”卦名、卦辞和爻辞在名称上只是一些具体的指称,但由于它们具有作为普遍性模型的比类功能,而不是代表某一特定事物,所以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系词上》)以有限的图象囊括无限的天地万物,产生以简驶繁,“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的功效。


       完成根据“象”所对事物进行的分类后,对功能进行实际操作的第三个步骤就是“类”的自复制模式变换。

根据象所划分出来的类,实际上是共时态的动态关系结构,我们称之为模式。象类与象类之间的信息的相互过渡和相互沟通、相互衍生,我们称之为模式变换。《易经》中的模式变换主要有如下四种:


       其一,阴阳二爻的模式变换。

    上文已述及,阴中含阳,阳中含阴,阴阳一体。少阴变换为老阴,少阳变换为老阳,这是显而易见的。乾卦上爻说:“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坤卦上爻说:“用六,利永贞。”六代表老阴,九代表老阳,七为少阳,八为少阴。“用九”是说,九有可变可动的功用,即阳动而变为阴。“群龙”代表多个之阳,“无首”即“无终”。宋代项安世在《周易玩辞》中说:“凡卦,以初为趾,为尾,终爻为首。形至首而终,故《易》中首字皆训终。”所以,六十四卦之阳爻标为九,是为了表示它们都不会以阳为终,而必定阳极反阴,这样方吉利。“用六,利永贞”则表明六有由阴转阳的功用。以六示阴意谓阴到了极点必转化为阳,这样有利于长久正固。显然,阴阳互变的基础在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变为阳,阴并不丧失,阳变为阴,阳并不完全消亡,因而阴阳互化才吉利、安贞,才能产生出源源不断的新信息。

阴阳爻双向循环的模式变换是其它信息模式变换的基础。

 

      其二,乾坤两卦阴阳爻位的升降变换构成六十四卦大模式。

      东汉荀爽认为,乾坤两卦爻位的升降乃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基础。三国时吴人虞翻发挥荀爽的“乾升坤降”说而提出了卦变说,力图说明如何从一卦阴出另一个卦,两卦合在一起,以解释《周易》经传。它包含两方面:一是乾坤父母卦变为六子卦,二是以乾坤两卦为父母,它们相互推移拓展为十二消息卦,十二消息卦再经爻象互易而变为杂卦。在他们的工作的基础上,北宋李之材作六十四卦相生图,指出:乾坤两卦第一次相交而生姤、复两卦,复为五阴一阳之卦,其一阴爻逐步上升,五变而生出五卦;姤卦为五阳一阴之卦,其一阴爻逐步上升,五变而生出五卦。乾坤第二次相交,生出遯与临两卦。临为四阴二阳之卦,从明夷至艮卦,阳爻逐步上升,阴爻逐步下降,五变而生出十四卦,皆四阴二阳之卦;乾坤第三次相交而生出否与泰两卦,泰为三阴三阳之卦,三变而生出九卦;否为三阳三阴之卦,三变而生出九卦。泰卦所生九卦从归妹到丰,到恒,表示三阴爻逐步上升。第一复三变,指归妹一组从归妹到损,三阳中的一阳逐渐上升的变化过程。第二复三变,指丰卦一组从丰到贲,三阳爻中二阳逐渐上升的变化过程。第三复三变,指恒卦一组从恒到蛊,三阳爻逐渐上升的变化过程。这个图显然是对虞翻卦变说的发展。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及其“复垢小父母”说均与此图有渊源关系。乾为阳,坤为阴,乾坤二卦衍生出六十四卦是《周易》信息衍生机制的另一个层次。这一学说,实际上不过是阴阳二爻信息模式双向变换的进一步应用而已。


      其三,六十四卦信息模式结构透视。

       《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有严密的逻辑性。其中五十六卦,是一个卦象以自身所在空间的正中为圆心,旋转180度后,则生成另一个卦。《易经》将这样的两卦分前後排列在一起,相邻二卦的对偶关系,乃是卦的循环运动的表现。这说明卦自身在作双向模式变换。

关于卦自身所作的双向模式变换,可以泰、否二卦为例来予以说明。泰卦和否卦互为覆者,成为一对。泰卦卦辞说:“小往大来。”在《易经》中,坤阴为小,乾阳为大,上位为小、为外、为表,下位为近、为内、为里。泰卦“小往大来”,说的是由三个阴爻组成的坤由下位旋转到了上位,由三个阳爻组成的乾由上位旋转到了下位;否卦则相反。由卦辞可以看出,泰与否是因为他们相互之间有倒转关系而排列在一起的。泰的卦辞是:“泰,小往大来,吉亨。”否卦的卦辞是:“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序卦传》则对此解释道:“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这里,泰与否成为一个循环发展过程的两极,呈现出相反对偶的关系。

 

       除上述关系外,其余八个卦,即乾和坤、坎和离、颐和大过、中浮和小过,则以自身中点为轴心旋转180度后仍为自身,不能产生新卦,但它们仍然两两相对而排在一起。成对之卦所含六爻按爻位一一对应,而阴阳属性刚好相反。因此,它们具有同位爻性循环旋转的关系,即孔颖达所说的“变以对之”。

 

      既然每一卦的任一爻,都可以由阳变阴或由阴变阳。五十六卦又各自变换而转换成自己的对偶卦,所以六十四卦之间,是普遍地相互沟通的,也即每一卦都可以变换而成为其它任何一卦。所以,当我们把六十四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就会发现,六十四卦实际上是一个信息衍生场,它通过整体变换而不断地产生新信息。


       其四,飞伏──新信息衍生的机制。

       乾卦六爻,共有七句爻辞,句句都与龙有关,本身就是一个双向循环的模式变换的描述。爻辞中的“龙”,从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篆》开始,就认为是东方苍龙七宿之象。初九的爻辞是“潜龙勿用”。根据学术界的观点,“初九潜龙指冬天,苍龙全体处于地平线下(中国天文神话谓地平线之下为渊)。”(夏含夷,《周易乾卦六爻新解》,《文史》第二十四辑)九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是苍龙东升,角宿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之上的情景。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指“苍龙正处于从地平线处上升的阶段,”“龙位即相当于君子之位。”(陈久金,《「周易.乾卦」六龙与季节的关系》,《自然科学史研究》第六卷,1987年第三期。)九四爻“或跃在渊,无咎”,表现龙身“跃上天空”(同上),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指“初昏时苍龙位于正南方”(同上)。上九爻“亢龙有悔”,表示“苍龙升至高位之后,开始下行”(同上)。用九“见群龙无首,吉”,龙无首,指东方苍龙七宿的角宿(代表龙头)“隐没不见,而苍龙其它各个部分在初昏时仍在西方地平线以上。”(同上)。

   这番解释让我们明白,乾卦六爻表现了东方苍龙从潜隐到出现、飞升、高亢,然後一步步伏沉,回归潜渊的双向循环过程。这说明,信息的衍生是从潜在状态转化为显在状态,然後,在条件变化后,又转化为潜在状态。


     乾卦六爻所阐释的思想,被京房等所领悟而提出了飞伏学说。京房认为,卦象和爻象都有飞和伏。“飞”指可见而现于外者,“伏”指不可见而藏于背後者。飞和伏都指对立的卦象和爻象。如乾卦象,可见者为乾,为飞,其对立的卦象为坤,潜伏在乾象的背後,不可见,为伏。朱震于《汉上易传》中解释飞伏时说:“‘伏爻向也’,曰京房所传飞伏也。乾坤坎离震巽艮兑相伏者也。见者为飞,不可见者为伏。飞者来也,伏者既往也。〈说卦〉言巽,其究为躁,卦倒飞伏也。〈太史公.律书〉曰:‘冬至一阴下藏,一阳上舒。此论复卦初爻之伏巽也。”朱震认为京房的飞伏说来源于《说卦传》的巽的解释。巽有顺义。《说卦传》谓其终归于急躁,是说它的背後隐藏着与顺相反的含义。按,《说卦传》谓以震为急躁,震乃巽的对立面,故震巽互为飞伏。《史记.律书》论冬至,朱震认为“一阳上舒”,即复卦初九爻,一阳生,“一阴下藏”,指复卦下体震的对立面,也即巽卦初六爻,因为隐而不见,故曰“藏”。关于八宫卦的飞伏,京房于《易传》中解释乾卦“与坤为飞伏”,释坤卦“与乾为飞伏”。坎离和兑艮,亦都如是,互为飞伏。这说明,八宫卦的背後都潜伏着与其对立的卦象。其它卦例,亦都如此。

   

     互为飞伏的实质是飞与伏可以互相转化。显然,“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泰卦.九三》)。飞与伏的转化决非一次完成,而是要经历若干个中间阶段。例如,复卦与剥卦为对偶,两卦相邻,剥卦在前,复卦在后,一名“剥”,一名“复”,表明阳气被阴气一层层剥落,以至阴极反阳,阳气重又在初爻复苏。

   我们再来看复卦爻辞。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模式变换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不大就回到原地,肯定比较顺畅、吉利。六二:“休复,吉”。双向变换很完美,当然吉利。六三:“频复,厉,无咎。”颦促双眉而归,表明碰到了障碍,但还没有造成重大损伤,故曰:“厉,无咎。”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由于迷失方向,不能自觉地沿着正确道路完成双向变换,经历曲折勉强返回原地,当然有凶眚。复卦卦辞曰:“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利有攸往。”这就明晰地教导人们,能胜利地完成双向变换,则一切吉利。出行、交往、办事,都要回归本位,这样就会成功。引申来看,也就是说,无论在什麽情况下,为人的根本都不能动摇。进一步,也就是说,外在的活动要受内在的“基因”的控制。因为外在的活动是“基因”的自复制的结果。所以,《彖传》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可见,信息衍生的实质是信息的自复制。

   

  如果说,复卦的思想在《周易》中只是个别现象,那麽,再让我们来看一看履卦。履卦九五说:“夫履,贞厉。”上九说:“视履考详,其旋元吉。”意思是,经过仔细考察和周详考虑,结论是唯有实现双向模式变换,才能化险为夷,得其大吉。孔颖达疏:“旋,谓旋反也,上九处履之极,下应兑说,高而不危,是其不堕于履而能旋反行之,履道大成,故无吉也。”(《周易正义》)朱熹注:“周旋无亏,故得无吉。”履卦旋转后得小畜卦。前者的上爻成为後者的初爻。小畜初爻曰:“复自道,何其咎,吉。”此句正与履卦上九爻辞呼应,申明自己遵守模式双向变换的循环之道反转而来,那还有什麽不好呢?当然吉利。再如解卦,其偶卦为蹇卦,蹇训难,解与蹇相反,为困难之克服。解卦卦象坎下震上,坎为雨,震为雷,此卦象象征天地之气循环交汇,形成雷雨,而一切矛盾的解决、困难的排除,正在天地阴阳之气的双向流通交汇之时。所以,《彖传》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这说明,飞伏学说具有一般性意义。信息的衍生是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从隐态到显态的自复制,每一卦、每一爻都含有其他卦、爻的信息,只要条件成熟,信息的转化和衍生就能实现。这与《系辞下传》描述《周易》“开物成务”的特点时所说的“其指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是一致的。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信息衍生机制,圣人用《周易》才能“以通天文化与管理。


(作者:浙江大学教授、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文章分类: 第三届论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