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周易数术学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外论文

奇门神传精髓的哲理探析 —— 陈金圆

作者:陈金圆

【摘要】《奇门遁甲是易经演绎的一座高峰,本文通过思索奇门神传精髓的哲理,进一步理解《易经》所言“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哲学光辉。

【关键词】通、类、奇门、哲理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因而成就了她的多项第一: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屠教授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中提及,当年在研究困境中,靠着重温著名道士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获得重要启发而采用低沸点溶剂才获取药效达100%的青蒿素提取方法。葛洪仙翁精研医药、道学,具备珍贵的实践精神,是历史上有名的炼丹家、医药学家、化学家。他发明的治疗方法有的比欧洲免疫学先驱巴斯德还早1000多年。在世界医学史上,他最早记载天花和恙虫病。葛洪仙翁为了安全地进入名山炼丹修道,而行学遁甲书,他说:“按玉铨经云,欲入名山,不可不知遁甲之秘术,而不为人委曲说其事也。而灵宝经云,入山当以宝日及义日,若专日者大吉,以制日伐日必死,又不一一道之也。”


一、通

奇门遁甲是《易经》演绎的一座高峰,其天、地、人盘的全方位立体思维高准确度的预测模式,以致被冠以帝王之学的美誉。奇门预测中的神传精髓更为其披上神秘的面纱。九天玄女传授奇门遁甲给轩辕黄帝,再由风后演成文的美丽传说彰显了遁甲术的“阴阳不测之谓神”的玄妙莫测。“随遇而安即要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心安理得的状态,具有不受外界干扰,不受环境左右的定力。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才可实现随遇而安的境界。”在奇门中,随遇而安是一种境界,是了达阴阳理,掌握天地神奇的不测玄机而表现出来的心安理得境界。关键之处就是“理得”,理得以后才有心安。何谓理?理者,治玉。“引申为道理、法则。《易·系辞·上》: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这是总结‘易简’之道,说明天下的道理尽在其中,人得其理,就能参合‘天地’所宜而居处适中的地位。”奇门来源于《易经》,奇门哲理必然脱胎于《易经》哲理,整部《易经》就是一部哲学著作,数千年来无数名人志士为之倾倒的《易经》魅力自然非其哲理莫属了。哲理的背后是真理的光辉、科学的内核,唯有闪耀真理光辉的哲理才使得《易经》具备永恒的宝贵价值。远见卓识,不忘初心。《易经》的起源传递了重要的初始信息:“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八卦的诞生体现了以治理天下获得太平盛世为中心目标,以“贯通神明的德性、类归天下万物的情态”为两个基本要求。

往来不穷谓之通。”自身与宇宙的往来不穷即为通,自身通往宇宙的是心神所需、所识、所有、所能,因为人身行为遵循心识的判断认识和掌握的工具、知识、技术。只有理解遁甲论天下的理论思维基础,也才能理解《封神演义》、《西游记》中的不朽传说。一般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气,气中含有先天之“炁”与后天可测之气,道家重要继承人庄子指出“易以道阴阳”,又在《知北游》里发出了闪耀科学智慧之光的“通天地一气耳”的著名概括。宇宙万物聚则成形,散则成气,远如日月星,近如身体发肤,无一能外。道家的“人身小宇宙”论断同样道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真理性。于今观之“落后”异常的几千年前的文明程度,却道出当今科技文明愈发证明真实不二的真理,远超出人们普通的认识水平。人体水分占比与地球水分占比同样约为71%;碳氢氧氮四大元素占人体95%,与其他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共同组成人体,地球上的各种元素都存在于人体中,各种元素在地球中的占比与其在人体中的占比皆相似。量子纠缠理论下的墨子号量子通讯的成功,证明了“天尊于仙洞中感知人间弟子事”这种说法存在的客观性。古代廿四孝中的“啮指痛心”故事,更加生动地以平常小事蕴传开光物质世界的科学原理。“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人类探索世界、推动文明进程最主要接触部位即双手,双手千万年来的劳动,锻炼出了神经细胞特别灵敏的手指尖,更何况人体经络的十二条正经有六条与手相关,手部分布着99个穴位(区),宇宙万物全息相关的理论在双手同样获得实证。手部就是人体的缩影,医学手相学早有总结,观掌可以测知全身各部的疾病,可以测知人生各阶段事业、感情、智慧。甚者,了达阴阳理以后,则掌握天下洞明世事不为难。智如庄子说“一气耳”;太上老君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譬如曾参处在北方或南方,南北不同纬度的燥润地理气候差异必然对其产生不同的影响力,而使得曾参的身体作出不同的适应性调整反应。再远如地日系统、太阳银河系统、银河本星系系统...同理,以至于其大无外,神明之德与人类相通往来不绝。


二、类

“易经”八卦的另一个基本要求:类万物之情。包犠氏画出可通神明之德的八卦以期其类万物之情。圣人已经先行得理于八卦类物之性,可是怎么教化天下万民呢?怎么让八卦成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向导呢?斗转星移,到了轩辕黄帝的时代。黄帝命仓颉造字,“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中华文明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创造发明由轩辕黄帝和仓颉系统性地完成。文字创造以后的成书,宣告了周公创作卦辞的可能。而让天动容下粟米、让鬼夜哭的原因,就是文字的发明具有通天达地劾鬼致其无所遁形的神力。造字圣人继承画卦圣人的依类象形,并演绎形声相益乃得到可以类归万物之情的文字,结束上古结绳记事的时代。

圣人的历史推动作用是划时代意义的,仓颉能成就造字圣功,得力于其首领中华“人文初祖”的五帝之首轩辕黄帝。黄帝乃得道圣人,比之仓颉,以至周孔更令古今世人所推崇。“黄帝是自古以来唯一的治世兼得道的圣人,”“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黄帝先治世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古之帝王,刻于泰山可省读书者也七十二家,其余磨灭者,不可胜数,而独记黄帝仙者,其审然可知也”(《抱朴子·内篇·辨问》)。《烟波钓叟赋》有云:“因命风后演成文,遁甲奇门从此始。”黄帝得九天玄女天神授符诀,再命风后推演定名制,而正式诞生奇门遁甲。很显然,风后要演奇门,还需得力于同为黄帝臣属的仓颉,文字形制的奇门方得出现。黄帝时期的诸多文明成果共同开创了中华民族灿烂的黄帝时代。黄帝重视农业,进一步发展二种“黍、稷”成“艺五种”,种植五谷让人们丰衣足食;“命风后方割万里,划野分疆,得小大之国万区”;发明后代建筑之祖的宫室;决战逐鹿之野平定蚩尤;还在占候、体诊、攻战、相地理、救伤残等方面皆有里程碑般的重大建树。轩辕黄帝所著《黄帝四经》形成尊道贵德、修身治天下的重要学说体系,与太上老君的《道德经》一同被尊为黄老学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将祭祖和出征前的祭社合称为国之大事,表明了敬天法祖是社会生活中的最重要信仰。就连关系到氏族与人民危亡存续的战争,其重要性都不及祭祀。先民们认为,只有诚心诚意地尊敬神明,才能获得上天的护佑获取战争的胜利,天神才会通过卜筮将吉凶作出预告。轩辕黄帝治世获得成功,各种发明创造推动黄帝时代的华夏统一,社会繁荣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表现出“万物之情”的全面开花。黄帝能够显现出超人的智慧能力,源于黄帝的心已经与天神的心合一,然后“一分为多”,将心中智慧神光传播出去,分类治理国家社会的万物万情,获得黄帝大盛世的太平景象。黄帝获得神传精髓以后,通达神传产生的无边威神力,世间万物万情皆可类明于一掌之中,掌中转动阴阳太极,太极旋转起来产生“头即是尾”的外象,进而“中字混化”太极成无极,后天返先天,进入无极无维的淡泊的随机思维状态下的天人合一。归于“○”的境界之美展现了天地的大美,进入这种境界可类知天地万物万情万状,可以“治大国若烹小鲜”。轩辕黄帝体会了天地的大美,与宇宙合其德,与日月同其光,其乐融融,飘飘然神往逍遥的仙神自由世界。之后,“黄帝以天下既理,乃寻真访隐,问道求仙”,如问道广成子于崆洞山,学长生之道;上王屋山祭天受丹经...

当然,我们也不用回避有些人所说的问题,像奇门遁甲源于《周易》,而《周易》的产生不会早于殷末周初,故而遁甲术不可能早于这个时间段,也不可能由黄帝风后所创。我们应该明智地看到有明文的奇门之前已经不停地重演着奇门之道乃为宇宙重演律所决定。就像婴儿学会文字的书写表达之前,这个世界一直存在着,并不会因为婴儿不懂得用文字记录太阳东升西落,太阳就停止脚步。婴儿不懂得“吃饭走路”怎么写,但是父母会教他“吃饭走路”的道理方法,在婴儿会写“吃饭走路”之前,他已经很会“吃饭走路”了。轩辕黄帝在推动仓颉造字、风后演奇门之前,九天玄女已先行神传教会黄帝奇门了。而奇门神传精髓中的“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哲理早已在包犠氏的八卦易理中演绎着。


(作者:硕士,厦门市太清宫副主任)


参考文献:

1.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第廿五册)(第廿四册)。[Z]。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鲁扬才。中国奇门功法哲学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3.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编。辞源(两册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 鲁扬才。奇门遁甲高级预测学。[M]。香港:中国哲学文化协进会。2015。

6. 郭清。从奇门遁甲看中国古代术数学的哲学辨思。[D]。吉林大学。1994。

7. 舒新城、沈颐、徐元诰、张相主编。辞海。[Z]。北京:

中华书局。1981。

8. 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   清宁子。老子道德经通解(第三版)。[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

10. 黄永锋。道教在当代中国的阐扬。[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11. 任法融。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 释义(第二版)。[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

12. 刘文典。庄子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2015。

13. 灵超大法师编著。轩辕黄帝符箓宝典。[M]。台南:世一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

14. 段玉裁(清)。说文解字注(第二版)。[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5.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三)。[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


文章分类: 第三届论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