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周易数术学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外论文

古代易医道文化对现代生命健康应用领域的启示 —— 董宁

作者:董宁

前言:伴随着疫情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对比中外的医疗效果,我们越来越发现中医药在疫情的防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很多时候,是在遇到问题时,才忽然发现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们是多么的聪明智慧!祖先们的宝贵经验,是在数千年的各种磨炼中不断反复总结得到的!只有追根溯源,才能从根本上发现我们祖先的智慧是具体怎么获得的,以及对当下,乃至以便后人遇到问题时候,做好迅速高效的应对解答!套用张载的话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古代理论中,“易、医、道”,是相辅相成的,是密不可分的,深入研究,也会发现包括整个华夏哲学体系都是不断的融合、归纳、提升,包括先秦各家学说到现今的时空状态,或者说是分分合合的不断发展的,虽然很多不一定是现阶段的相同意见,但犹如一棵大树上的各个分支枝叶,成长于中华大地。可以说,医、易是术的层面,是道的体现,道统一了易、医,故其根则在于道!

本文从古代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著作入手,去发挥其作为某些方面的独特经验启示作用,以作为解决相关问题时的重点参考。


一、道与易的关系

《易经・系辞上》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那到底什么是道?《道德经》在第二十五章中提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也就是说,有个东西,比天地更早的存在,并且是具有寂寥、独立,循环运行不会消灭的属性,是可以作为万物的生母的。这个东西,我也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命名称呼它为“道”!这与二战时期的著名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马斯克的“特斯拉”汽车为此命名纪念)所追寻的“以太”定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一种物质),不谋而合,且与道家的“太乙”称谓接近!

易者,日月阴阳之循环,也有更替革新的意思,“周行”亦即往复更替之意!在我国的传统解释中,西汉京房以“二炁相感而成体”、“不可执一为定象” 解释 “一阴一阳之谓道”。晋·韩康伯认为“道”是“无之称”,其无形体,而有功用。“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宋代程颐以“所以阴阳者”解释“道”,以阴阳为“炁”;朱熹则说:“阴阳迭运者,炁也。其理则所谓道。”张载以炁化过程解释道,认为炁兼有阴阳两方面,称为“兼体而无累”,炁在变化过程中总有清浊、动静、屈伸,天地万物都如此。在周敦颐《通书》中看来:“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也,性命之源乎!”中华易文化,也是修养身心,讲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性、命文化!张三丰的《道言浅近说》讲到,一性一命即谓道。什么是性,什么是命?性属于真阴,命属于真阳。性命合一,方成道!在生命现象中,古代道家哲学常解释元神属阴,命炁属阳,故在一些典籍中,经常出现“阴神、阴灵”,乃至“阳神、阳炁”的定义。特别是以解决“生、老、病、死”问题为超脱目的的道家人物,更侧重道术之中含易的理念,并在实践验证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包括以张紫阳为代表的南宗,其在《悟真篇》中,提到“只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只修命不修性,寿同天地一愚夫”。而通过相关记载,我们发现,南宗代表人物的寿命通常远高于常人,如张用成(984-1082年),本名伯端,字平叔,号紫阳,活动于北宋时期(960-1127),浙江天台人,他的道教著作有《悟真篇》等;如石泰(1022-1158年),字得之,号杏林,活动于北宋末年,江苏常州人,著作有《还元篇》;薛道光(1078-1191年),又名式,号紫贤,活动于南宋初期,四川阆中人,他开始是一位佛教僧人,后来信奉道教,著作有《还丹复命篇》等;陈楠,据说达到160岁以上,号翠虚,后人称呼他为陈泥丸,活动于南宋时期,广东惠州市人,著有《翠虚篇》......

至于早期传说级的人物如彭祖寿龄八百岁,那些一则年代久远,二则文献缺乏,三则人们的思维不接受,就不加以讨论。反而张三丰(公元1247年~1464年),确有其人其事,年龄在200岁以上,且有预测能力,根据正史《明史·方伎》卷二百九十九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今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子其道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头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年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皆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届之,已而舍去。”

同时,各代帝王对他的封号不断,元惠宗敕封“忠孝神仙”;明成祖朱棣敕封“犹龙六祖隐仙寓化虚微普度天尊”;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明熹宗封号“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更有趣的则是,明王朝的历代帝王及贵胄的名字,完全就是一张元素周期表,并且符合“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排位!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找。

而《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一是万物的根基,是本,是始。元,为首,为大。称一为元,即是说要重视开始,端正根本。政治之本在百官,百官之本在朝廷,朝廷之本在君主,君主之本在宸衷,“故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裔)。” 正,始是统治者自正,教化则是正民。

《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在古代的道家修行的代表作中,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则成为了后世道家人物的修行的代表性理论。包括著名的道家人物陈抟(《宋史·陈抟传》记载其与吕洞宾的深入接触等事迹关系)对于太极八卦的构建,乃至对于宋明理学的影响巨大!


二、道与医的关系

早期的著名中医如扁鹊,在司马迁的《史记·扁鹊列传》中,记述了扁鹊的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特殊能力与神异经历,如下文——“......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

特别是《扁鹊见蔡恒公》为人所众知,当然,这些都是属于古代典籍的内容,而根据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对位于金牛区天回镇的老官山汉墓出土竹简951支中的发现,这些竹简主要为医书。主要内容与仓公所传古医经相类,可证明天回医简所载医书传自扁鹊、仓公,弥补了西汉时期医学史的空白,并将推动全国的医学文献研究,补助中医药的发展,引起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大学,以及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以色列、瑞士等国的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在著名的中医药代表作品中——《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讲述的则是“和与阴阳,法与术数......上古有真人者......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有至人者......亦可以百数......”《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则云:“天食人以五炁,地食人以五味”,二者通过交感化生人之五脏六腑,如同《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在天为炁,在地成形,形炁相感而化生万物矣。”《黄帝内经》认为,人是由天地之精炁相合而产生的,天地之炁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与天地万物沟通的中介,故《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从魏晋南北朝,进入隋唐时期,随着道教内修模式的推进,道教与医学关系更加密切,特别是上清派的魏华存(司徒魏舒之女,嫁给太保掾、南阳籍的刘乂,并育有两子)对于《黄庭经》的传播与对社会的影响。道教修炼方术与医学理论紧密,运用传统医学的脏象、经络、炁血津液学说及诊断理论来指导内炼养生,其中以唐代女道士胡愔最为典型。   

胡愔,浙江东阳人,精通中医理论,乃有唐一代著名女道医。著有《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一卷行世,另据《新唐书》及《崇文总目》记载,胡愔还著有《黄庭内景图》一卷、《黄庭外景图》一卷。

根据《太白山见素子胡愔》文章述:“愔夙性不敏,幼慕玄门,炼志无为,栖心淡泊,览《黄庭》之妙理,穷碧简之遗文,焦心研精,屡更岁月......词理既玄,赜之者鲜指以色象,或略记神名。诸氏纂修异端斯起,遂使后学之辈罕得其门。差之毫厘,谬逾千里......为图式,先明脏腑,次说修行,并引病源,吐纳除疾,旁罗药理,导引屈伸,察色寻证,月禁食禁。庶使后来学者披图而六情可见,开经而万品昭然。”

“夫天主阳,食人以五炁,地主阴,食人以五味,炁味相感结为五脏,五脏之炁散为四肢十六部三百六十关节......每脏各有所主,是以心主神,肺主魄,肝主魂,脾主意,肾主志,发于外则上应五星,下应五岳,皆模范天地,禀象日月......若能存神修养,克己励志,其道成矣。五脏坚强则内受腥腐诸毒不能侵,外遭疾病诸风不能损,聪明纯粹,却老延年,志高神仙,形无困疲,日月精光来附我身,四时六炁来合我体。入变化之道,通神明之理,把握阴阳……造物者翻为我所制。至此之时,不假金丹玉液,琅玕大还,自然神化冲虚,炁合太和而升云汉。五脏之炁结五云而入天中,左召阳神六甲,右呼阴神六丁,千变万化,驭飞轮而适意。是以不悟者,劳苦外求,实非知生之道。......容色赤好者,心无他恶也;肺邪入心则多言。”

著名的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541年-682年,著有《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在公元653年唐高宗年间冬季的安徽寿州霍邱县,短短三个月内便控制住了时已严重的瘟疫——足见其医术、道术高明!古代的一些道士、中医给出了避开瘟疫的部分著作,如《睡虎地秦墓竹简》,《仙方合集•辟瘟诸方》,《肘后备急方》,《验方新编》等,涉及养正、导引、艾灸、药囊、药浴、熏香等等各方面。


三、易医道文化对现代应用领域的启示

“道本无问,问本无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一为体,二为用,三为造化。体用不出阴阳,造化皆于交媾。上、中、下,列为三才;天、地、人,共得一道。道生二炁,炁生三才,三才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万物之中,最灵、最贵者,人也。惟人也,穷万物之理,尽一己之性。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全命保生以合于道,当与天地齐其坚固,而同得长久......”

对应于现代小范围道家人物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出现了“瞬间白发变黑,宿疾尽除,容貌变年轻、获得胎息”等等的类似“返老还童”现象的少数案例,并可获得照片对比等其他证据。或可作为“天人感应”的哲学与生命科学的阴阳统一范畴,以进一步探索研究,理论解释如下——如植物通过有氧呼吸方式获得能量,但按照古人的理论,在了解人体结构情况下,通过静定等特殊方式,可直接获取大自然的能量,古人称呼这种能量为“炁”。在安静环境中,完全放松状态,此时思维运动减少至空、无,就如气球一样,把气球内部的分子运动速度降下来,则会产生吸引力,同时外界压力导致气球收缩,引导能量进入大脑,从而改变身心,提升智慧、判断决策能力等。当然,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特别是对于生命健康,乃至医疗教育改革、分析预测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启示!

回顾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后,在一代又一代的领导的正确指引下,结合本次疫情中医药的显著表现,我们更加相信,未来必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验证理论,理论从实践中获得,不断更新创造的过程。我们的华夏文明,同中外的阴阳智慧结合,必定造福全中国,造福全世界,造福全人类!

参考文献:

1. 董宁。《“天人合一”与“易”学中的生命学探究》[C],江苏省周易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汇编,2016。

2. 董宁、《从儒道的实践角度认知中华易文化》[C],江苏省周易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汇编,2017。

3. 董宁、《古代高级知识阶层修道者的思想行为分析》[C],浙江大学道教与地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4. 董宁,梁琦。《传说·论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5. 盖建民。《唐代女道医胡愔及其道教医学思想》[J],中国道教,1999。

6. 盖建民。《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道派、历史、文献与思想综合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文章分类: 第四届论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