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周易数术学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外论文

浅话“龙经” ——《撼龙经》、《疑龙经》龙脉理论梳理

作者:邱黎阳,刘庭风

摘要: “龙经”是指记录龙脉理论的经典著作,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在《撼龙经》、《疑龙经》两部“龙经”著作中论述的龙脉理论,梳理出天文龙论——山龙论的龙脉理论框架,形态、韵律、尺度、围合四个层面剖析龙脉理论的核心——吉凶观背后蕴含的人居环境要点。

本文通过对“龙经”中的龙脉理论的科学分析与实践印证,发掘古人在人居环境选址及营造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在倡导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当代人居环境空间营造分享古人的智慧。

 

关键词:龙经、龙脉、人居环境


1.龙脉理论概述

中国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其覆盖区域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古人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认识到山川关系对一个区域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史籍中曾有郡界有名山大川能兴云致雨的记载,说明古人通过观测场所周边的客观山水形态来推测该处的地质与气候条件。这种称之为“相土度地”的观测行为经过漫长的积累与演变,又通过长时间的聚落选址与环境营造的实践,形成了一套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人居环境吉凶观。


古人将龙文化与山水地理相结合,产生了“龙脉”的概念,根据现存文献记载,龙脉理论的出现不会晚于汉代。三国时期管辂所著《管氏地理指蒙》在《象物第十》章节中指出“指山为龙兮,象形势之腾伏”,点明了龙脉与山体在形象上的关联,又在《三奇第五》章节点出“龙之玄微,先式三奇:曰赴、曰卧、曰蟠”,以龙的三种形态来类比山体的景观特征,《四镇十座第六》章节中更是以龙的头、颡、角、耳、齿、目、鼻等部位来对应山体的不同位置,开龙脉论之先河。东晋郭璞所著《葬书》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龙脉的理论体系,提出了龙脉的“起伏”、“走向”、“支垅”等概念。后来经过唐末杨筠松的汇总整理,著成《撼龙经》、《疑龙经》等经典著作,构建了一套体系完整的龙脉理论,对自然界中的各种山体形态特征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详细论述,其后宋至清数百年的相关理论均未跳出杨筠松所构建的龙脉理论框架。


2.龙经著作

现今可考的与龙脉理论相关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时间上横跨了三国至清代,影响力较大、学术价值较高的相关著作,多收录于几部重要类书之中,以《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为代表。近年汇编的《术藏》、《重刊术藏》、《续修术藏》等丛书,也收录了大量重要的龙脉相关著述。经过梳理,主要文献见表1:

1历代龙脉相关理论主要著作

序号

书名

作者

年代

备注

1

《管氏地理指蒙》

管辂

三国

现存最早龙脉相关著述

2

《葬书》

郭璞

东晋

提出龙脉气论,龙脉理论奠基之作

3

《雪心赋》

卜应天

提出了成熟的龙脉山水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

《撼龙经》

杨筠松

唐末

总结前人龙脉理论,开创天文龙论

5

《疑龙经》

杨筠松

唐末

山龙论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极大

6

《都天宝照经》

杨筠松、黄妙应

唐末五代

天文龙论的进一步阐发

7

《博山篇》

黄妙应

唐末五代

在深化杨筠松天文龙论、山龙论基础上提出水龙论

8

《玉髓真经》

张子微

对天文龙论、山龙论进一步丰富

9

《地理新书》

王洙

官修地理书籍,对龙脉论进行了详细总结

10

《天机望龙经》

吴景鸾

在杨筠松理论框架内有所发展

11

《催官篇》

赖文俊

杨筠松龙论的进一步发展

12

《发微论》

蔡元定

继承杨筠松龙论,山水合论的代表作

13

《平砂玉尺经》

刘秉忠

延续杨筠松龙脉理论框架,但与理气理论有一定结合

14

《堪舆漫兴》

刘基

全国山龙体系总结

15

《披肝露胆》

刘基

对郭璞、杨筠松、曾文辿、廖瑀等人理论进行肯定,批驳将卦象引入山水理论体系

16

《地理人子须知》

徐善继

徐善述

图文并茂对山龙论进行全面总结

17

《葬经翼》

缪希雍

对《葬书》龙脉气论的进一步阐发

18

《水龙经》

蒋平阶

明末清初

水龙论集大成者

19

《地理五诀》

赵玉材

将龙脉理论总结为五大景观要素之一,理论多从前人

“经”是古人对具有典范性著作的命名,由表1-2可知,以“经”命名的重要龙脉著作有《撼龙经》、《疑龙经》、《都天宝照经》、《天机望龙经》、《平砂玉尺经》、《水龙经》等。经过对文献的梳理,《都天宝照经》、《天机望龙经》、《平砂玉尺经》三部著作皆是后人在杨筠松《撼龙经》、《疑龙经》理论框架内的阐发,其理论价值更接近古典文献中的“传”。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所研究的“龙经”,仅限于《撼龙经》、《疑龙经》两部著作的理论框架之内。


3.龙脉理论发展脉络

通过对已有龙脉理论文献的分析,可以梳理出“天文龙论”——“山龙论”的理论发展脉络:天文龙论体现了古人天地一体的哲学观念,主要从类型学的角度对山脉形态进行分类归纳,表述各类山脉的形态特征;山龙论在天文龙论的基础上从更大尺度的山脉体系着眼,研究山脉形态的相对关系。两种龙论相对独立又共为一体,逻辑彼此相通,且大量论点相互印证,共同构建出完整的龙脉吉凶观(图1)。


图片 6(1).png


1 龙脉理论三段式结构(作者自绘)


4.天文龙论剖析

4.1《撼龙经》中的天文龙九星

天文龙论之核心,在于以“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天地观为哲学基础,引入传统天文学与当时主流道教文化融合后的“北斗九星”文化符号,对纷繁复杂的山体形态进行分类,将道教北斗星宫各个星君星官的特性类比于山体的吉凶属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套完整的龙脉吉凶观。

“龙经”之中,《撼龙经》专论天文龙九星,书中根据山体龙脉的客观形态,将其分为九大类,并根据其形态的具体特征对应命名为“北斗九星”中的某一星宿,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类山体进行形态描述,详表2:



2《撼龙经》天文龙九星形态特征


图片 34.png

图片 35.png

(图示资料来源:《地理点穴撼龙经》)

由表2可知,天文龙论对山体的分类是依据其形态特征类比到传统哲学中的五行属性,再关联到天文学中的“北斗九星”。例如形态挺拔秀丽,如竹笋的山体,会给人有生发向上之感,对应五行“木”的属性,故而以九星中属木的贪狼星来命名此类山体,其他八种山体也大多循此逻辑。

4.2《撼龙经》中的天文龙吉凶观

《撼龙经》对山体进行分类的重要目的,是针对不同外形的山体进行吉凶判断,书中将九星分为“三吉星”(贪狼、巨门、武曲)和“四凶星”(禄存、廉贞、文曲、破军),另外辅弼二星为次吉,但是正如前文提到,九星大类之下还有若干小类及属性叠加后的复合型龙脉,通过整理书中对每一小类的吉凶判断,可以归纳出天文龙的吉凶观要点如下:

1. 外形稳定端庄者吉,倾斜不稳者凶:“三吉星”中的巨门与武曲两种星峰,虽然一方一圆,但其吉形无不满足稳定、端庄的特征。此类山体从景观角度看可以给人提供视觉上的安全感,从安全性角度来看地质条件必定是经过长期演化后形成的稳定安全的形态,从经济性角度来看端庄之形容易形成肥厚的土层,从而生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存蓄雨水,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反之,山体倾侧,视觉上给人破败不安之感,且多为地质条件尚不稳定的区域,山体随时有崩塌倾覆的危险,如贪狼十二形中的“斜贪”。


2. 外形挺拔高卓者吉,陡峭险峻者凶:挺拔之山,高立而秀丽,山形对称中正,山上植被丰沛,景观秀丽,显示出龙脉旺盛的生气,从景观上给人生发向上的感觉,如贪狼;峻峭之山,乱石嶙峋,表面布满褶皱的山体,此处景观上给人尖锐危险的暗示,而且很可能为地震断裂近期带造山而成,其山体滑坡及地震等地质灾害风险较大,如破军。


3. 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星峰的吉凶关系:中国传统哲学有朴素辨证的特征,吉凶祸福从来都不绝对。例如《易经》中阴阳爻本身并无吉凶之分,关键看卦爻是否“当位”——即是否处在合适的位置——来判断每爻的吉凶。龙经理论体系中充分发挥了辨证的哲学观:遇到吉星不一定意味着格局一定好,例如贪狼本为吉星,但也有欹、斜、侧、倒、破、空等景观不佳的凶形。又如巨门吉星,若周边没有配合成体系的小型山体,形态上孤立无援,则不适合作为生活场所,仅能做祭祀场所。遇到凶星,若其“当位”,扮演了适合自己的角色,反而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廉贞形态尖厉,本为凶星,但若其作为远景的祖山,则整条龙脉气势雄壮,而且能为山下提供水源,遮挡外风洪水,增加山下环境的品质


5.山龙论剖析

在天文龙理论对针对山脉形态特征进行分门别类论述的基础上,山龙论进一步阐述了山脉形体关系中的干枝、向背、变化、围合等形体关系,同时衍生出一种特殊的龙脉——砂,为研究龙脉学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视野。


5.1龙脉枝干体系

“枝干”是通过类比植物形体关系来表述龙脉在形体上的主从之分,在山龙论中,通过枝龙与干龙的相互组合、搭配,形成龙脉空间上的节奏感和景观上的层次感。龙脉的枝干关系对判断场地内最佳景观空间的位置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体论述总结见表3:


3 山龙论中龙脉枝干体系表


图片 4.png


图片 3.png



根据以上内容,可总结出山龙论中龙脉枝干体系特征如图
2


图片 5.png


2 龙脉枝干理论总结(作者自绘)

山龙论中论述龙脉枝干之时,与现代几何学中的“分形同构”思想和现代景观学的“尺度”观相契合。首先,龙脉的枝干关系是相对的,对于较大尺度的龙脉,其分出的“枝”,可能在更小尺度的范围内成为“干”,正如树木层层分枝形成完整的树冠,龙脉的枝干体系也是层层分叉出尺度越来越小的山体,从而形成干龙完整的龙脉体系。而枝干背后空间逻辑其实是尺度的不同:干龙尺度宏大,形成大环境,参与大聚落的景观塑造;枝龙尺度较小,参与小聚落的景观塑造,龙脉尺度与环境相匹配,才能形成适宜的人居空间。


5.2龙脉向背关系

山龙论中在论述具体的空间环境的时候,特别强调山水向背。《撼龙经·右弼星第九》论述“官星”与“鬼星”的时候,就强调主山周边的护从,要“回头护卫”、“多情拱辑”,形成内向的山体景观体系,才能形成良好的环境;反之,山体分枝后外向反弯,“拖尾直去”,则风吹水刷,环境不佳。《疑龙经·中卷》对龙脉向背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论述,详见表4:


4 龙脉向背关系

图片 5(1).png


总结向背理论的规律,便是相向环抱者为吉,相背无情者为凶(图3),特别是在山水环境较为复杂的区域,此原则可以一以贯之,成为辨别枝干尺度之外,更为重要的龙脉判断之法。


图片 2.png


3   龙脉向背吉凶关系示意图(作者自绘)


5.3龙脉变化关系

山龙论在讨论山体龙脉特性的时候,除表述单一视点某个山体的具体形态特征外,还需要将视野扩大化,以类似传统山水画卷中散点透视的表达手法,论述整个山川体系在空间上的变化,让视点随着山脉由高顶向低处移动,将整个体系在平面上的走势以及在竖向上的起伏变化表达得准确形象。山龙论对龙脉变化的表述详表5:


表5龙脉变化的论述


图片 7.png

图片 5(2).png


图片 6.png


图片 7(1).png

总结龙脉变化要点如下:

1. 对行龙的表述:山脉本身是由于地壳的造山运动或者自然侵蚀切削而成,在山龙论的逻辑体系中,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山脉体系被表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依次表述支龙从祖龙上分出,进而又分枝龙,进而跌落平原,仿佛龙脉在随着视点的移动不停向前行进,书中形象地称之为“行龙”。这要求分析“龙”的景观特征之时,须在一个较大的空间尺度下,整体查验其来龙去脉,以变化的眼光来审视每一处龙脉星峰。

2. 对龙脉断续的表述:在山龙论中,山脉在行龙的过程中,山脊的高度不会一成不变,经过地质及气候条件塑造的山体,必定会表现出高低起伏的山势变化,高处为“峰”,低处落“峡”,气势越宏伟的山脉,其行度越远,则这条山脉上的峰和峡也就越多即断续次数越多,更有山脉跌落于平原,潜行一段距离之后又卓然顿起,这种龙脉必定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巨大的影响。例如《撼龙经·贪狼星第一》中论述贪狼星峰过峡之处,清人高其倬批注关峡的断续正是辨认贪狼星峰的要紧之处,甚至专门定义右弼星这种特殊的山体来表述山脉“形断气续”的形态特征。可见在观察龙脉之时,要通过辨识在“行龙”的过程中龙脉的“形断而气续”来寻找气势恢宏的“真龙”,这就需要我们采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视觉完形的分析方法来考察龙脉,山脉形势起伏不定,有时会顿伏入平地,但此刻不能立即认定龙脉至此结束,应向远处细查,可能断开一定距离后,又生起相同性质的山脉,且形态上相互呼应,共为一体,此处便是龙脉断而又续,而龙脉的气势一以贯之,并未断开。并且通过龙脉过峡,形成动态起伏的天际线,让山体景观性更佳(图4)。

图片 36.png图4 黄山山脉过峡示意图(作者自摄)

3. 对龙脉退卸转移的表述:正如植物的果实不会直接结出在主干上,而是结在由主干分出的细枝之上,环境适宜的人居环境也不会直接在主干山脉上出现,而是在山脉的生长前进的过程中,其形态经历由大而小的变化,在山脉变化到近景小尺度时,方可形成。按山龙论的理论逻辑,便是各龙脉自祖山而出,“分宗分兄弟”,将祖山之生气扩散开来。而山脉形势的变化,主要分为“退卸”与“转移”两种:“退卸”指的是山体断续过峡之后形态性质不变,仅是由大而小;“转移”指的是山体在关峡处变化,退去其嶙峋骇人的气势,转为其他吉星,正如嫁接的花木,借助主干的养分,培育出理想的花果。


5.4龙脉围合关系

天文龙论中提纲挈领的“垣局”模型,就是抽象自外围有星体围护中央“紫微”、“太微”、“天市”三垣的星象(图5),这一模型对山龙论中的人居场景营造观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龙经中对龙脉“内向”、“环抱”、“多情”、“缠护”等形态有着大量的论述,散见于各章节之中,贯穿始终,详见表6:


表6   空间围合感的相关论述

图片 8.png

图片 9.png

图片 27.png


图5 三大垣局中星体围合示意图

(底图资料来源:《三才图会》,作者改绘)

通过对龙脉围合理论的总结分析,可以看出,围合紧密的空间,从景观审美的角度来讲,符合传统空间模式的审美习惯,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场所安全感;从安全经济的角度来讲,外围围合的群山,可以降低场地受到外界大风、洪水等灾害侵袭的风险,同时锁住场地内的水流,使之流速缓慢,便于给人们提供充沛的水资源及良好水上交通条件。


6总结——龙脉理论吉凶

通过前文对龙脉理论的汇总梳理,可以从形态、尺度、韵律、围合这四个方面来归纳龙脉理论的吉凶特点,详图6:






图片 47.png

图6龙脉吉凶特点总结(作者自绘)

6.1形态

龙经中的龙脉理论,立足自然存在的山水条件,其根本便是通过龙脉的外在形态特征来判断场所的吉凶,总结三龙经龙脉理论中龙脉形态吉凶要点如下:

外形稳定端庄者吉,倾斜不稳者凶:天文龙论“三吉星”中的巨门与武曲两种星峰,虽然一方一圆,但其正形无不满足稳定、端庄的特征。此类山体从景观角度看可以给人提供视觉上的安全感,从安全性角度来看地质条件必定是经过长期演化后形成的稳定安全的形态,从经济性角度来看端庄之形容易形成肥厚的土层,从而生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存蓄雨水,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反之,山体倾侧,景观上给人破败不安之感,且多为地质条件尚不稳定的区域,山体随时有崩塌倾覆的危险,如贪狼十二形中的“斜”。水龙论中,水星、金星、土星三类水系,其形态端庄秀丽,屈曲可爱,方能构成吉形;而木星、火星则尖斜直射,给人不安全的视角感官,为凶形。

外形挺拔高卓者吉,陡峭险峻者凶:挺拔之山,高立而秀丽,山形对称中正,山上植被丰沛,景观秀丽,显示出龙脉旺盛的生气,从景观上给人生发向上的感觉,且如贪狼;峻峭之山,乱石嶙峋,表面布满褶皱的山体,此处景观上给人尖锐危险的暗示,而且很可能为地震断裂近期带造山而成,其山体滑坡及地震等地质灾害风险较大,如破军。


6.2 尺度

尺度是现代空间构成理论中常用的概念,龙经中的龙脉理论体系朴素地论述了尺度对于人居环境营造的重要性:

1. 枝干龙脉与空间大小匹配:龙经中特别强调龙脉与场所的大小匹配,其内核就是景观尺度的适宜。山龙论中“长作军州短作县”,便是论龙脉格局大小对应人居聚落的规模大小,需要在尺度上相匹配;水龙论中,支流结穴的核心思想,也是水流尺度与近景景观相匹配,才能搭配出合理的人居空间。

2. 廉贞为祖不为主:廉贞星峰在杨公九星龙论中为凶星之一,正是因其尺度过大,不能作为近景的主山,但是又强调,若是廉贞星峰作为远景的祖山,与近景空间在尺度上匹配得到,则能整体提升该处的空间品质,其核心思想便是龙脉与场所在尺度上需要匹配。


6.3韵律

自然界中的山脉充满了变化,龙脉理论中特别强调了变化中需要有节奏与韵律感,才能形成上佳的人居环境,其关于韵律的论述要点如下:

1.山脊起伏变化者吉,死鳝平行者凶:这一论述主要在《撼龙经·文曲星》中体现,变化是韵律感的前提,龙脉前行,通过过峡形成起伏变化的山脊空间,而起伏之间又形成一定的节奏韵律感,如此方能形成景观品质良好的空间环境;反之,若山脊平直无变化,则缺乏灵动之气,望之无趣,此种龙脉生气全无,为“死鳝”,不吉。

2. 龙脉洁净有序者吉,杂乱无章者凶:典型的“三吉星”正形,都符合形态洁净的特点,景观上简约直接,与其他星峰结合的时候,也当形成明确的韵律感或节奏感,视觉上给人轻松明快之感,如贪狼左辅相兼,或禄存的“旌节”、“幡幢”之形;反之,若山下枝脚乱生,山形杂乱无章,视觉上会给人紧张压迫之感,睹之令人不快,如禄存星的“蚩尤旗”和“搀枪”之形。


6.4围合

无论针对山龙还是水龙,相关吉凶论述都专门强调了龙脉围合的重要性,可以总结为内向环抱者吉,破败气泄者凶:山脉形成的线性要素,或山体周围的砂山,若对着某一场所成内向环抱的形态,面向该处,形成相对封闭的微气候环境,则该处生气蕴集,若几重环抱,水口关锁,加之水龙绕护,汭位成局,则景观上山清水秀,中远景层次分别,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为景观上佳之处;反之,若某一场所山体外向发散,背之而去,则外风直吹,生气飘散,外水直冲反跳,易发洪涝,不宜居住。

7.展望

笔者因经验及见识所限,仅能将研究边界锁定在《撼龙经》、《疑龙经》、《水龙经》三部著作之内,对其他著作中的龙脉理论未能详考,所搭建的理论框架也仅为一家之言。希望本文可作引玉之砖,让后来学者能在笔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得出更为系统、更具突破的结论。能力所限,文中难免谬误错漏,望专家及学者不吝赐教,以补笔者所学不精之处。


文章分类: 第五届论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