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周易数术学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外论文

从习总书记引用《周易》典故看易学的时代意义 、 以“变通”思想的现代阐释为中心  —— 赵建永

作者:赵建永

十八大以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汇聚文化自信的坚定力量,已经成为各行业的文化自觉。这一局面的出现,和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的倡导是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文化富含人类共同遵循的普遍生存智慧,能启迪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从习总书记在各个场合引用的古语典故也可以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娴熟,可谓闲庭信步、信手拈来、无不妥帖。而这里面引用多的,就是来自《周易等元典。这与易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高度相符,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习总书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符合中华文化数千年流变的常道、正道。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古训,他全面深化改革全球治理时都曾多次引及。此语揭示了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内在力,可以说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重要精神财富。


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历史意义——《周易》的核心思想

“穷则变,变则通”,出《周易·系辞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意是说历代圣王承先启后,会通改善前代的典章制度,使百姓进取不懈,神妙地化用变通之理,使百姓各得其宜。《周易》认为事物到了穷尽需要有所变化,变化能通达,通达才能长久。合于天道,则无往不利。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通”是运动变化的连续性和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久”是事物运动变化后的相对稳定状态。这句指出了应在什么情况下变通以及变通的意义简要概括了《周易》关于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深刻哲理,蕴含着我国古人可贵的辨证法和进化思想成语“穷则思变”“变通”即由此而来。

《周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书,“简易”、“变易”和“不易”三种含义其中变易是《周易》的最大特色。“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变而通之以尽利“革故鼎新”“与时偕行”“日新之谓盛德”。这些观点都体现了《易》变化日新和积极进取变革精神。正如程颐所说“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宇宙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新陈代谢变易是常道,固执不变,则穷困不通。所以要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变化繁为简平易,去看待变易的事物,得到不易的真理,这不仅是《易》的基本主旨,更是分析与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简易是大道至简、以简驭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变易是万事万物的自然表象,需要我们敏锐知变应变;不易是顺应客观事物之本来特性,需要我们坚持“万变不离其宗”规律。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变通而图存,自古至今,个人如此,国家亦然。比如,司马迁著史记旨在“通古今之变”,其中《平准书》与《货殖列传》,不是根据抽象的教条来看待各地经济应该怎么发展,而是根据各地自然禀赋的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追求富裕的天性,来分析和谋划经济发展如,王安石变法颇有变通精神,其出台措施不是基于“祖宗成法”,而是根据北宋当时政效能低下农村经济剩余分运用的现实提出革策略当清朝闭关锁国走死胡同时,维新派也穷则变”的古训为依据,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提出“变则通,通则存,存则强”,“变者,古今之公理”,抨击顽固派因循守旧,在近代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终因顽固派的扼杀而使得一线生机转瞬即逝。于是而有辛亥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变之不,又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的建立。

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当发展遇到阻碍无法通过时就要寻求改变,应善于打破不合时宜的陈规陋矩,灵活变通,才能寻找到新出路,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穷则变,变则通的现代意义—旧邦新命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

回望过去30余年改革征程不断突破思想和体制束缚,创造了社会发展的“中国道路”,使中华民族的命运被深刻改写,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但改革开放不一劳永逸,在改造世界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又会产生,而要解决新的问题,依旧需要变革的力量。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早在2014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就指出在前进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近代中国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穷者,困难,经济放缓之类。变者变革,改革迫在眉睫。通者,上下相通,官民相通,古今相通。久者,长治久安。用好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才能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每进一步,困难就加十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一定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推进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不断为中国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了“五位一体”的全景式改革,现已呈现出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生动景象,形成了上下联动、主动作为、狠抓落实的局面。

2018年5月28日,习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引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旨在强调,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破除阻碍科技创新的旧体制旧机制,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新体制新机制,不断激发创新活力,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二)合规律的变——由内而外的突破原有模式的新发展观

不能漫无目的、毫无方法地乱闯,前提是要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还要善于找到变通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这样的打破才有意义。“穷”是不得不然的自然演化,“变”也是“穷”之后的逼不得已。与其被动的“变”,不如主动地去变,关键问题在于怎么变,这就取决于自身的底蕴和知识结构。变的核心是“合规律”,传统文化表述为“合天道”。“穷”是立足当下,“变”是针对过去不合规律之处,“通”是指向未来。立足当前需求,去除过去积弊,在继承中创新,建造未来愿景。

(三)穷则变,变则通的世界普遍意义——引导全球治理新理念

理解了变通”重要性,就不难理解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9月22日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所说:“世界上很多有识之士都认为,随着世界不断发展变化,随着人类面临的重大跨国性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有必要对全球治理体制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这种改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穷则变,变则通。’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世界,都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持活力。”整个人类文明都是穷则变,变则通——个人生活如此,社会发展也是如此。世界经济发展的模式、驱动力都要变。这也正契合G20杭州峰会的创新主题。

“人间正道是沧桑”,随着世界区域经济的发展化,当前世界格局正发生深刻的变化。过去的全球治理格局是因美国为首,西方主导的,其基本理念、治理方式和手段,多有问题。世界旧秩序遇到困难,地区冲突不断,进入“穷”地,世界必须“变”才有出路。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正当其时,乃大势所趋。与原来的美国独霸世界的思路不同,在新的世界格局下,我们更注重合作而非对抗,推进融合而非分立,加速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一体化进程,使全世界成为一个互联互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传统治理“天下”的方式,是王道政治——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可以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加系统、完善的世界观、方法论,在新时期为人类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诗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华文明一条汇入海洋的大河历经五千载的起伏坎坷,源源不断不断流,就是因为善于在“山穷水尽处”开出新路。只要们正视现实勇于开拓善于变通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


注:光明日报评论版《温故》栏目,专门刊发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语的文章我在该报发表文章十多篇,其中六篇是阐释习总书记用典的。这些文章就习主席引用中国传统哲学的典故,做出时代意义阐释,为学界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这对学人更好地把握习主席用典提供了便利,希望有助于推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例如:2016年9月5日刊于光明日报的拙就习主席引用《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典故与改革开放G20峰会中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关系,做出时代意义阐释拙文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刊于《光明日报》2017年3月18 日第2版。该文阐释习主席在越南国会的重要讲话中引用的王勃《八卦大演论》典故,通过梳理相关易学文化理念,阐这番发言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最高原理的吸纳与运用体现中国的和平外交思路大国气度


作者:天津社科院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文章分类: 第四届论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