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周易数术学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外论文

中华文化中的易医同源浅说 —— 楼子贤、董宁

作者:楼子贤、董宁

由于本次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肆虐,但我国在防治疫情方面却处于掌控之中,中医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篇论文主要讲解易与医之间的关系,并引用了部分专家学者的论辩,以作为参考!

《易经》究竟可以用来做什么?《易经》不止是算命的,它是中国文化公认的原点,是经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代大人物之手流传下来的哲学智慧,是计算机二进制的最早应用,是清华大学校训的来源……

你想,为什么那么多有成就的中医,越到后来就越喜欢研究《易经》?

我们先来看一位古代中医的集大成者,被称呼为“药王”的道士——孙思邈。因为他在寒冬时节,曾经用了3个月时间,就治好了地方上严重的瘟疫。

孙思邈(541-682年,有史书记载他在140岁以上),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太宗李世民敬佩他以称赞道:“故知有道者,羡门、广成岂虚言哉 !凿开经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代的叶梦得则说:“孙真人为千金方两部,独伤寒未之尽,似未尽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论。后三十年作千金翼论,伤寒者居半,盖始得之。”   

少年好读,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18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开始为乡邻治病。

北周静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子博士,孙思邈无意仕途功名,认为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坚决不接受,一心致力于医学。隋开皇元年(581),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他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新的医药学研究成果,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而《黄帝内经》是元素论五行文化和阴阳文化结合的典范,解决了大易“医”’的问题;思孟学派的《五行》是德性论五行文化与阴阳文化融汇的渊薮,解决了大易“医人”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大易医国、医人、医病。

其实大家的印象没错,《易经》可以用来算卦,这也是易学的吸引力所在。

在《易经》流行的时代,农耕、狩猎、打仗等重大事宜,都会占卜以作参考,这是中国人历来的行为习惯。为什么算卦具有参考价值?其原理很简单,不过是相求的吸引力法则。卦象的创制,是先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本就有「以类万物之情」的功能。

好事情吸引到好的卦象,坏事情吸引到坏的卦象,同类事物之间总是会发生共鸣和集聚。但是,算卦一定是准确的吗?不一定,算不准也很正常。

因为法则能否正常发挥作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算卦者是否平静、专注,有没有预测之外的力量中途参与等。各家的起卦方法不同,但无论怎样起卦,最终都要得到一个卦象,这个卦象携带着与之同的事物信息。

易经,就是这样一种帮我们读懂万物之的学问。中医可谓是《易经》的嫡传弟子,对中医有点了解的人,读《易经》会更敏锐。

比如易经64卦中有特殊意义的十二消息卦,用来表示万物阳先增后减的一生。

人与万物有着相同的结构,其阳在前半生自下而上渐增、后半生自下而上渐减。


图片1.png


人体内,阳的典型代表是功能、热量等。

而因为走路少、用脑用眼多这些生活特点,现代人早衰、上热下寒的现象严重。此时最好的养生思路就是把提前上浮的阳拉下来。相应的方法有散步、站桩、艾灸涌泉、按揉腿脚经络、吃补肾的药方等,恢复身体该有的阴阳结构。养生者常想补阳,但如果补阳补不进去,何不换个思路,如田忌赛马一样,在结构上有所作为?把阳沉潜下去,保证腿脚是温暖、灵活、柔软的,就抓住了健康的根本。《易经》揭示了万物通用的生命密码:生命存在的基础,是阳在下。

无论是八卦、64卦、起卦方法,只要下点功夫,都不难掌握。《易经》中真正挑战我们普通人智力极限的,是对卦象的解读。卦象会在不同的场景中改头换面,扮演不同的角色。就像一个人在公司是部门主管,回到家是孩子的妈妈,在丈夫面前是妻子,在母亲面前是女儿,分别要尽到不同的职责。

例如我们最熟悉的乾卦,在自然界代表天,在五脏中代表肺,在人事中代表健康、健行……  


图片2.png


再深入一些,例如乾卦和巽卦组合而成的姤卦。如果一个男生想算姻缘,得到这个卦象,那么阴入于阳,加上姤卦相遇的含义,则说明能遇到对象。


图片3.png


但假如这个男生算的是女友是什么样的人,这个姤卦就不见得好。因为一阴入五阳,男生可能只是备胎之一,有争执之象。

情景差之毫厘,卦象的解读就会谬以千里。说到底,易经考验的是对万事万物的理解与思维的绵密无漏。因此,《易经》才值得我们一生修炼。这也是读《易经》的最大乐趣。孔子说道: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参见自潘毅教授的网络课《周易与中医》。

而根据程奉先生凝聚三十余年呕心沥血之作《天人蕴奥——东方宇宙人文学详解》一书的内容,我们看到,作者如此发心费神而始终,缘起于大学学习中医辩证逻辑理论时,与一直以来教育下的西式形式逻辑思维之间产生严重冲突而导致的纠结!个人汇通中西医学乃至于东西方文化是很重要的。最初的主攻点在中西医理论的融合汇通上,所涉及的知识范畴除了传统的易学与中医典籍外,还包括自然科学多学科,包括物理学(理论、天体、地球、粒子)、地质学、化学(无机、生物、有机、高分子)、生物学(分类、细胞、分子)以及西医学(胚胎、生理、解剖)等,可谓上穷碧落下尽地心,宏观太宇微察量子,终于鲲鹏扶摇、探骊得珠而融贯古今、慧通中外!将东方医易学与西方自然科学完美融合!而发覆出的最终统一模式其实就是涵盖无极、太极、阴阳、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七星、八卦、九宫于一体的天球河洛金字塔道显图!

在基本完成自然科学篇时,依据古圣先贤天人感应之学,思惟天人同构而交感,文化、文明之发生与演化,虽复杂而大体概莫能外。但是,华夏历史自古传承,历经羿与寒浞、殷商与孔子等东夷文化的删、约、黜、除以及诸多兵燹而失真、失传,使真相模糊......参考源出先秦的史籍与国内考古学成果,同时兼参世界古文明的考古学成果与资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披荆斩棘、续绝继灭,最终历经曲折而勾勒出一个以华夏古文化、文明史为主线的全球古文化、文明史!

结果证明,完整的华夏古史几乎就是世界古史!如此,上古文明之所以唯独华夏文化与文明历经磨难而延续不断的原因,乃是因为华夏文明是世界文明与文化的母体与源头!她也如整体有机的生命体一样发生、发展与演化,基本吻合大统一的天球河洛金字塔道显图。

而通观上下篇,自然科学方面的融合可以用医易学指导现代科学新发现,最终会引发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理念的革新!而历史人文方面的溯源与整合,最终可以为人类真正实现和谐社会乃至于世界大同而夯实基础!

回到开篇的内容,孙思邈在【摄养枕中方】的《太清存神炼炁五时七候论》中提到:“第一候,宿疾并销,身轻心畅,停心在内,神静炁安,四大适然,六情沉寂,心安玄竟,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第二候,超过常限,色返童颜,形悦心安,通灵彻视。移居别郡,拣地而安,邻里之人,勿令旧识。今时之人,学道日浅,曾无一候,何得通灵?但守愚情,保持秽质,四时迁运,形委色衰,体谢归空,称为得道,谬矣!此胎息定观,乃是留神驻形,真元祖师相传至此。”

讲述了想要宿疾,也就是已往的疾病全部消失,就得达到第一层次的水平,才能继续下去。至于“色返童颜”这种,至少要达到第二层次。

夫身为神炁,为窟宅。神炁若存,身康力健神炁若散,身乃谢焉......若神炁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元,自然成圣。炁通神境,神通性慧,命注身存,合于真性。日月斋龄,道成究竟。依铭炼炁,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炁海,存神丹田,摄心净虑。炁海若俱,自然饱矣。专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时,后通七候,神灵变化......炁若不散,即炁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颜驻色,变体成仙,隐显自由,通灵百变,名曰度世,号曰真人,天地齐年,日月同寿......

·林道《省心录·论医》:“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用现代的话说,易和医同源,学易和学医都需要正心,心不正,不但成不了大医,还会成“魔”。所以,中国人做学问讲求德才兼备,以德御才。学易和学医,就像道家所说的那样“有德无道,终会得道,有道无德,终会成魔”。

易与医,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必然会对世界中医药,乃至大健康领域等等发展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文章分类: 第四届论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