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周易数术学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外论文

明邦易学体系 —— 唐梦华

作者:唐梦华

《周易》的文化内涵包括甚广,哲学、文学、美学、伦理、逻辑等方面都有涉及。

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易学家、教育家、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唐明邦先生根据易学史及当代易学研究现状,结合他及其先师、同门、同仁、弟子、学生、再传弟子和国内外的优秀易学家,及与易学相关联的优秀传统文化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把易学大致分为五个大系统,即哲学易、人文易、科学易、医道禅、象数易,简称明邦易学体系。

该体系于本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先生首先提出,并在年的周易研究大会及其他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易学学术研讨会上倡导、引领,且深入研究、探索、应用和完善,历经几十年的实践逐渐形成基本框架。

     

一、哲学易

哲学易主要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哲学思想。

先生的导师、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1984年,发给由先生在武汉主持召开的第一次中国周易学术研讨会所致《代祝辞》中,称《周易》哲学为富有辩证思维的“宇宙代数学”。先生非常赞同老师的观点。

先生认为《周易》天人合一、太极思维,保合太和思想,“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宇宙发展观,“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的变化内因论,“穷上反下”、“革故鼎新”的矛盾转化思想,“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思维,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阴阳观、金木水火土之五行观,以及河图、洛书、大衍之数和天地之数之说等,精深而高明,是先哲留给后世的宝贵哲学遗产。

先生说,一部易学史,毫不夸张地说,堪称中华民族智慧发展史。

《周易》精湛的哲学思想,自“五四”以来就深受重视。首先是冯友兰先生及其《中国哲学史》(1930--1933),以实证主义方法分析《周易》哲学,把易学哲学引进高等学府课堂,使《周易》哲学令人刮目相看。郭沫若先生《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1927)《周易之制作时代》(写于1935),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周易》在学术界颇具影响。苏渊雷先生《周易会通》(1934)、金景芳先生《易通》(1941)亦相继以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分析《周易》哲学思想,弘扬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宣扬民主精神与社会革新思想。    1960年,冯友兰先生的易学论文《易传的哲学思想》《易经的哲学思想》分别发表,掀起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周易》的第一次学术讨论。1962年由李达校长倡议在长沙举办的一次全国性的王船山思想学术讨论会上,先生提交大会《〈周易外传〉中的若干辩证法思想》长篇论文,受到与会代表的热情称许,开启建国以来深入研究《周易》哲学之先河。任继愈、李镜池、李景春、高亨、繁星等先后纷纷响应,掀起了关于《周易》成书的年代、性质、哲学思想等学术讨论。

1983年,先生同萧萐父先生商议,在湖北举办全国第一次《周易》讨论会,把《周易》研究大大推进一步,使其弘扬光大,活跃当前学术界的学术风气。

讨论会于19845 月在毛泽东同志曾经下榻过的武昌东湖宾馆如期举行,由先生主持。

出席会议的专家教授有张岱年、李尔重、余敦康、潘雨廷、方克立、萧萐父、徐志锐、刘蔚华、苏渊雷、黄寿祺、刘蕙孙、刘先枚、刘大钧等,冯友兰先生专门为大会发来《代祝辞》。

会议出版了由先生主编,萧汉明、罗炽、张武共同编辑的大会论文集——《周易纵横录》。此书出版后,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美国学者纷纷来信索购。此会为《周易》研究打开了新局面,掀起一场全国性的“《周易》热”。

1987年,由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朱伯崑、黄寿祺、刘蕙孙、余敦康、刘蔚华、萧萐父、唐明邦、潘雨廷、徐志锐、刘大钧、王兴国等24位哲学家,在19845月武汉的周易讨论会上,共同发起筹建的、以推动全国周易研究活动的中国周易研究会筹委会在山东成立,先生任筹备委员会会长。

1989年,中国周易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会上公推唐明邦先生任会长,并与参会的新华出版社编辑约稿《周易评注》。为应急需先生约了肖汉明、黄钊、罗炽、何建明四位教授合作,于19901月交稿,后由中华书局出版。

《周易评注》在哲理评释上,站在哲学的高度,引导读者,深研《周易》,进行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汲取先哲的智慧,武装自己的头脑。此书雅俗共赏,很受读者欢迎,中华书局已多次重印。期间《周易》今译、今注,不断翻新,百花齐放,各有特点。

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1984)、高亨《周易古经今注》(1984年重版)是第一批注译著作,为易学研究提供了急需读物。黄寿祺、张善文的《周易译注》(1989)、金景芳的《周易全解》(1989)、周振甫的《周易译注》(1991)。这批注译本,其注释的深度和精度都大有进步,反映了《周易》研究的新水平。

1999年先生的《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出版 ,更是展现了《周易》的哲学智慧。

继先生老师、同门、同仁及部分学生之后,其弟子、再传弟子学生的哲学易学著作也相继出版,如萧汉明、梅珍生、崔 波、丁四新、黄黎星、孙劲松、唐   琳、肖洪恩、任俊华、陈仁仁、陈凯东、唐梦华、秦文学等哲学家的研究成果及其著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易学界后起之秀。

总之,哲学易主要以冯友兰、任继愈、张岱年、朱伯崑、熊十力、刘子华、唐君毅、方东美、郭沫若、高   亨、尚秉和、李镜池、顾颉刚;唐明邦、黄寿祺、萧萐父、成中英、刘纲纪、段长山、张政烺、金景芳、吕绍纲、李廉;萧汉明、张其成、刘大均、李书有、秦文学、黄 钊、唐梦华、罗 炽、张善文、吴秋文、傅佩荣、杨   力、郭   彧、任俊华、陈凯东;梅珍生、崔 波、丁四新、黄黎星、陈仁仁、孙劲松、唐   琳、肖洪恩等哲学家的研究成果及其著作为体系,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继往开来。

   

二、人文易

人文易主要是发扬光大中国悠久的传承文化和中华文明。先生晚年把他早期研究易学分类的政治易和管理易,合称为人文易。

先生说,回顾五千年文明史,《周易》思想的恒久魅力,在于它凝结了中华民族永放光辉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魂,展现于《周易》所总结的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顺天应人、与时俱进的革新精神,居安思危、思患豫防的忧患意识,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推己及人,与邻为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道多助,朋友遍天下,甘与受苦受难的民族,共图解放,共享和平的思想。

《周易》也是历代治国理政的经典,厘定了中国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强调革故鼎新,推行变法,以至改朝换代,延续历史。

先生在刊于《书品》1996年第2期《周易文化价值的多棱透视》上写道:“从文化发生学上看,《周易》是上古巫史文化的百科知识总汇,其中包含大量自然现象及自然规律的知识,社会矛盾及政治斗争知识,古代军事及战争史实,农业、畜牧业知识,交通知识,上古婚姻习俗,祭祀、占卜医药、气功知识,以及哲理格言、民歌民谣、伦理道德等。”

同期,李廉《周易的思维与逻辑》(1994)着力探讨《周易》理论体系的逻辑问题,引人深思。刘纲纪《周易美学》(1992)、王振复《周易的美学智慧》(1997),刘纲纪、范明华《易学与美学》(1997),对《周易》美学思想的掘发,填补了易学中的空白。刘大钧《周易概论》(1986),宋祚胤《周易新论》(1982),王振复《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1990),郭树森、张吉良主编《大道之源——周易与中国文化》(1993),罗炽主编《中华易文化传统导论》(1995),翟廷瑨《周易与华夏文明》(1965),周山《周易文化论》(1994),胡道静、戚文主编《周易十日谈》(1992),关于《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审视和分析。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1995),发掘了周易卦爻辞中蕴涵的古代诗歌。

易学史也受到重视,并取得可喜成就。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一至四卷(1986—1989),对易学哲学发展作了全面系统的剖析,为易学史研究开辟道路,作出典范;廖名春等编著的《周易研究史》(1991),郑万耕《易学源流》(1997),亦对易学发展历程作了简明论述;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1991)、王兴业《三坟易探微》(1998),对易学前史的评析,予人以深刻启迪;刘正《周易发生学》,对周易发生学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详实的考证与论证;易学史上著名人物的研究,亦己初步开展。萧汉明《船山易学研究》(1987)、梁绍辉《周敦颐评传》(1994)、卢央《京房评传》(1998)、唐明邦《邵雍评传》(1998),是对古代著名易学家进行个案研究的第一批成果,为今后易学名家个案研究,开辟了广阔领域,积累了初步经验。

以应初学及研究之急需,多种《周易》辞书应运而生。萧元主编《周易大辞典》、吕绍纲主编《周易辞典》、张其成主编《易学大辞典》、张善文编《周易辞典》均于1992年出版,伍华主编、卢叔度审定《周易大辞典》(1993)、朱伯崑主编《易学知识通览》(1993)、张其成主编《易经应用大百科》(1994),为易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广博的易学知识,详尽的参考资料,填补了辞书和易学史上的一大空白,堪称易坛盛况。

易学研究对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价值,也成为新时期易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刘大钧主编《大易集成》(1991)、《大易集要》(1994),《大易集述》(1998),段长山主编《周易与现代化》第(1992)、第二辑(1993),《现代易学优秀论文集》(1994),朱伯崑主编《易学基础教程》(1993),唐明邦主编《周易纵横录》(1986),郑万耕、赵建功《周易与现代文化》(1999),张吉良《周易通演》(1999),王炎升《周易经世学新论》(1999),都论述了《周易》和历代易学思想,对新时期人们营建进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古为今用的启迪作用,对提高民族文化思想素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姜国柱《周易与兵法》(1997),为易学与现代化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先生说管理主要包括预测、决策、领导、激励等功能,中国在一本书《周易》里就全都解决了,主要是“以人为本”。

在《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著作中,先生阐明《周易》宣示的“管理枢要”。他认为中国历代明君贤相、志士仁人,创造了高明的管理艺术,他们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无不坚持“崇德与广业”并重、反对为富不仁;“备物与聚人”兼顾,反对见物不见人;“自强与合众”结合,反对独断专行;“进取与忧患”同步,反对急功冒进。先生把太极观、阴阳观、五行观、变易观等易学思维方法,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建立了管理易学。

同时,成中英的《周易与C管理》程振清、何成正《太极思维与现代管理》(1993),周豹荣《周易与现代经济科学》(1989),段长山主编(周易与现代管理科学)(1991),余敦康主编《易学与管理》(1997),对《周易》的经世思想、管理思想作了全面阐述,突显了《周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借鉴意义。

由此可见,明邦易学体系对人文易的研究,如同对哲学易的研究一样博大精深,并且研究哲学易的专家学者,大都对人文易多有涉足,他们的著作和论文,久留弥新,形成体系,对现后世继承和传承及发展《周易》的人文精神、政治、管理都有深远的影响和历史性的贡献。

总之,管理易主要是以唐明邦、成中英、程振清、何成正、周豹荣、段长山、余敦康主编等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其著作为体系。


三、科学易

科学易主要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行为科学和发展的科学技术。

先生说,张衡在汉朝时发明了地动仪,祖冲之发明了圆周率,得出了圆周率早于西方一千年。那时没有物理、高等数学、机械学等完备的学科。这些科学家用什么方法,对古代科技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呢?先生认为,是《周易》蕴涵的朴素辩证思维方法和象数思维方法,给了科学家们一把打开宇宙迷宫的金钥匙,故能捷足先登。

199010月,先生应邀参加在安阳举行的《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国际研讨会,提交大会的论文是《周易——打开宇宙迷宫的一把金钥匙》。文中肯定《周易》为古代科学家提供了先进的思维方法;周易的象数思维方法对古代科技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周易的象数图式对现代科学方法亦有重要启迪。并预言易学研究中一个新学派“科学易学派”正在兴起。

先生在刊于《书品》1996年第2期《周易文化价值的多棱透视》上阐述道:“从科学上看,它是古代科学巨人打开宇宙神秘殿堂的一把金钥匙”。在《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著作中,展示了《周易》对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尔后,董光璧《易图的数学结构》(1987)、李树菁主编《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1990)、丘亮辉主编《周易与自然科学研究》(1993)、徐道一《周易科学观》(1992)、顾明《周易象数图说》(1994),焦蔚芳《周易宇宙代数学》(1995)、董光璧《易学与科技》(1997)、韩增禄《易学与建筑》(1997)、刘子华《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1989)、商桂《易索》(1998)、何世强《易学与数学》(1999)出版,罗翊重《易经象数学概论》(1999)等著作,剖析了《周易》及其象数模式同现代数学、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天文、地震等方面的关系,着重论述了《周易》的太极思维,阴阳观念,对称法则,互补原理等对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启迪作用,显示了《周易》这一“宇宙代数学”的科学价值。

与此同时,江国梁《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1990),邬恩溥《周易——中国古代的世界图式》(1988),黄寿祺、张善文选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四集(1990),刘振修《周易与中国古代数学》(1993)等著作,着重论述了《周易》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表明《周易》在古代不愧为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随后,先生同门、弟子、再传弟子们相继对科学易有不同侧面的研究和探索,也出版了不少优秀的作品,这里暂不作史列。


四、象数易

象数易主要是人的行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周易》是由象数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结合而成的古老的思想体系,其中最引入注目的是象数思维模式。

唐明邦先生在其著作《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象数模式》中,首先阐发了《周易》象数思维模式的内涵,给象数思维作了介定。先生说象数种思维模式,在中华民族的上古时期开始形成,几千年来不断充实,它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久而弥新。它在我国传统思维方法中占突出的地位,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也有着卓越贡献。在世界文化史上,可以说没有别的民族思维方式有着如此鲜明的特点。这一套奇异的思维模式令人神往,它无疑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契机之一。

我们的任务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站在现代科学水平上,吸取世界文化之精华,结合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改造发展传统思维方法,建立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现代思维方式,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为我们每个单位和个体选取、布局一个天人合一的环境,或者提供一种趋吉避凶的完美人生。

先生先从汉代象数易学开始研究,于1986年论文《汉代象数易学思维模式剖析》总结出《周易》的思维模式。

80年代以前,象数易直处于冷落局面。除尚秉和对易象有专门研究外,不少易学家表明他们的研究不及象数。义理易得到弘扬,象数易无人问津。随着先生的论文《汉代象数易学思维模式剖析》发表,20世纪80年代以后,情况逐步改观,研究周易象数者,除些科学家外,已有学者专门从事。

张立文《周易思想研究》(1980)、吕绍纲《周易阐微》(1991)、张祥平《易与人类思维》(1992)、罗炽主编的《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1994)、张吉良《周易哲学和古代社会思想》(1996)、唐明邦《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999),都在着力于剖析《周易》哲学的同时,特别看重其以象数思维为特征的民族思维方式。

考古学家张政烺于1980年在《考古学报》上发表《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1984年为武汉召开的中国周易学术研讨会提供论文《易辨——近几年根据考古材料探讨<周易>问题的综述》,首次提出“数字卦”问题,主张八卦符号沿于上古占筮记录的数字符号。徐锡台、韩仲民等亦发表论文阐述此观点,为八卦起源问题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钱世明《易象通说》(1989)、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集(1994)、第二集(1996)等、刘大钧主编《象数易学研究》第(1996)等,对象数易的历史与现状作了探讨,象数易同科学易的关系作了分析与展望。易图亦随之受到特别重视,欧阳红《易图新辨》(1996)、李申《易学与易图》(1997)对易图作了深入研究,正确评述易图在易学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1994年, 先生的“古稀”之年,承担了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同志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邵雍评传》附《陈抟评传》。

《邵雍评传》清理了先天易学的宇宙本体论及其运化准则;阐述了先天象数学关于宇宙万物衍化的数学图式;廓清先天易学的历史观,将其“元会运世”的历史衍化进程,视为弥纶天地的世界历史年谱,将其“皇帝王霸”历史观,视为别开生面的中国历史年鉴编纂思想;肯定邵雍的先天易学实为关于宇宙结构的创造性探索,其整齐划一的象数序列图式,构思奇妙,超越传统易学思维框架

据悉,《邵雍评传》一书自1998年出版发行以来,广受欢迎。此书原属《中国历代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今已列入河北出版的《燕赵丛书》。

先生对汉代经师京房、郑玄、荀爽、虞翻等的象数易学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他们利用《周易》构架,结合阴阳五行、日月星辰、四季物候的变化,创造的互体、旁通、卦气、爻辰等象数模式体例,形成的《周易》象数学,具有批判的继承和创新的应用,创新地提出六十四别卦中六爻之间由大致九个方面形成网络关系。此象数易学原理应用十分广泛。   先生对具体的传统风水技术与操作方法,具有批判的认可和重视。

由先生引领和推动的《周易》热的一大热点即是象数易的研究及应用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先生说:“应用易学,旨在服务人民。”正是明邦易学体系、象数易学的意义所在。

先生为推动象数易学的发展不余遗力。

1990年,先生为给民间象数易学及易学家争得一席地位、一方话语权,曾专程说服他的老师张岱年、朱伯崑先生。他说:“象数易学历经几千年不衰,自有道理;另外它的社会功能和易理一样,都是为人民隐恶扬善、趋吉避凶、指点迷津,应该给它一定的发展空间”。

尔后,部分优秀民间易学组织及易学家进入相关国家级社会团体,并担任相应职务。

1989年,在山东《周易》研究会上,先生力排重议,肯定邵伟华老师的论文《八卦与信息》“写得好”,使邵老师“犹在严冬感到了太阳的温暖,怀着激动和感激的心情,流着热泪,紧紧握住唐老师的手……”(邵老师原话)。同年,先生冒着风险,为建国后第一部象数易学著作、邵伟华老师《周易与预测学》题词。先生的支持,使此书很快出版,从此掀起象数易学研究与实践之高潮,也成就了邵伟华老师。

为托起象数易学及象数易学家,先生拨冗参加大量民间社会团体组织的易学研讨会议,广泛地接触民间象数易学家,耐心顷听他们的实践案例故事,他们研究探索传承象数易引领方向教诲方法与认识,提出批评剥离为优秀的象数易学家们点赞、喝彩,并热心推荐、推广,甚至和他们交友过往,真诚的鼓励他们著书立说。特别是对世代口传心授的术法,先生希望易学家们能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传承下来,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期待当代能撰写出几套科学的、体系完善的象数易学教材式著作,使神秘数术变成系统的学术,便于持续传承、发展,也让“学院派”及主流意识能够逐渐认可。期望“当代出几个邵雍、京房似的一代宗师”。这是先生毕生的愿望和努力方向。

为了支持、鼓励易学家传承绝学,先生不仅为一些优秀的易学著作写序,甚至帮助推荐到国家核心出版社出版。相继,后学们的系列易学著作,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版,先生由衷的高兴。但是先生感到这些作品良莠并存,体系庞杂,还需要历经实践的检验和全面的进一步论证。

先生常说佛有《佛藏》,道有《道藏》,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易学,也应该有编撰《易藏》啊...... 先生用他的智慧和格局托起了易学尤其是象数易学及象数易学家,为易学特别是象数易学的繁荣发展做出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先生的后学们在不同的地区为社会各届谒诚服务,受到了热烈的关注与真诚的认可,并有诸多优秀的象数易学著作相继出版。     


五、医道禅

医道禅易就是中医药学、道家(道教)、佛学与易学相互渗透、关联学问主要表现治病、养生心灵升华方面

先生对中医药学、道家(道教)、佛学与易学相互渗透、关联的研究颇深。

他认为古天文学、传统医学、药学,道家的内丹、外丹,都同易学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他说,《周易》和易学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才统一的整体观、阴阳协调的“中和”观、“天地节而四时成”的节律观、“唯变所适”的常变观、取象运数比类的象数思维模式等。

中医应用易学原理,法于阴阳,合于数术,养生、治病、疗心、安神,引导人们做一个身心康泰的人。先生说易道同源互通,道家阐明炼内丹的关键在于人体小宇宙须同大宇宙运动变化的节律一致等观点,和《周易》的理论同出一辙,道家养生为人们提供天人合一的理论与实践,教人长生久视也不为过。

为撰写《李时珍评传》《论道崇真集》,先生深入研究了《黄帝内经》等古中医药学,以及道家、道教的学说。先生说人体生命的节律,需要应用易学的天人观、阴阳观、五行观及中医的经络观等,和现代医学相结合,探索出新的人体生命学,以达到人体生命的健康,并自然的回归自然。

先生对佛教曹洞宗《周易禅解》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其以易解禅的创新及很是欣赏。对佛教的高深的哲学体系也十分赞赏,常常诵念《心经》《金刚经》、大悲咒,生病时,也常吟佛咒以缓解病痛。先生出生贫寒,身体一直不太健壮,但是中医学、道家及佛学的养生要诀使先生深受裨益,年至95岁乃平静、安祥地归去。

1988年,由先生主持成立了湖北省道教学术研究会,公推他任会长。期间他主持召开并参加过多次关于周易与中医学学术研讨会。同期邹学熹、邹成永《中国医易学》(1987)、杨力《周易与中医学》(1989)、李浚川、萧汉明主编《医易会通精义》(1991)、刘杰、袁峻《中国八卦医学》(1995)、黄自元《中国医学与周易原理》(1989)、刘长林《易学与养生》(1997)等著作,对医易会通思想、易学与养生法则作了全面而透彻的论述。

易医道禅主要是以唐明邦、刘子华、邹学熹、邹成永、杨力、李浚川、萧汉明、宫哲兵、刘杰、袁峻、黄自元、刘长林等,以及先生同门、同仁、弟子、再传弟子著作及研究成果为体系。

易学体系为易学研究确立了建设性的构架,承上启下,精深博大,贯通今古,融会中西,在当代易学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和贡献。


文章分类: 第四届论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