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周易数术学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外论文

《周易》要略 —— 黃壽祺撰  黄嫻校注

作者:黃壽祺撰  黄嫻校注

《周禮》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連山》、《歸藏》久佚,唯《周易》存。周者,代名,或以為普偏之義。“易”字之義,《說文》云:“易,蜥蜴、蝘蜓,守宮也;象形。”是易之本義為守宮以其善變故假為變易之易。《繫辭》云:“《易》者,象也。” 孔疏云:“《易》卦者,寫萬物之形象,故曰‘《易》者,象也’。” 《繫辭》又云:“生生之謂易。”荀爽注云:“陰陽相易,轉相生也。”鄭玄依《易緯·乾鑿度》之說,作《易贊》及《易論》云:“《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故《繫辭》云:‘乾、坤,-其《易》之蘊邪?’ 又云:‘《易》之門戶邪?’又云:‘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此言其易簡之法則也。又云:‘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此言順時變易出入移動者也。又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此言其張設布列不易者也。”後儒多本其說。唯東吳虞翻本《參同契》云:“易字從日下月。”《說文》亦謂“《秘書說》曰:‘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所謂《秘書說》,殆即《參同契》之屬。清儒習《虞氏易》者,多尊主此說。咸豐間,元和朱駿聲先生著《周易六十四卦經解》則謂:“《周易》之易讀為昜,謂陽道周普,無所不備。”光緒間,桐城吳汝綸著《易說》,又:“易者占卜之名因以名其官。”引《禮記·祭義》:“易抱龜南面,天子袞冕北面”,以為證。 吾師行唐尚節之先生,著《周易尚氏學》,亦主此說。以上論《周易》名義,看附錄三《周易名義攷》。

《易》之為書,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此為漢儒之通義。三聖,指伏羲、文王、孔子;三古,謂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近古也。故傳者皆謂《易》始於伏羲畫卦, 其數有八,因而重之,為六十四;文王作《卦辭》、《爻辭》;孔子作《十翼》。《十翼》者,《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五,《下》六,《文言》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是也。故漢儒通謂《易》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然重卦之人,即有四說:王輔嗣等以為伏羲重卦,鄭玄之徒以為神農重卦,孫盛以為夏禹重卦,史遷以為文王重卦孔氏《正義序論》文 辭》亦有

二說:鄭學之徒,以為卦辭爻辭並是文王所作,馬融、陸績等謂《辭》文王、《爻辭》周公。《正義序論》。 自歐陽修而後,對《十翼》亦多異論,大致則以為不出於孔子,而出於漢初諸儒。則是所謂三古三聖”者,蓋未足以為定論 然《史記》明言孔子讀《易》“韋編三絕”, 《論語》亦有“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

之詞,而《辭傳》中又屢引孔子之解,則是十翼雖未必成於孔子之手要不能謂其與孔子無關也 以上論《周易》之時代及作者。

史稱孔子授《易》商瞿,瞿再傳為子弓,子弓三傳為漢之田何。漢《易》施、孟、梁丘,三家俱祖田何。京房受《易》焦延壽,延壽之學,亦出孟喜,說《易》長於災異。京氏之學,合施、孟、梁丘為四家,俱列學官,皆漢代學之今文也。民間私習“費氏《易》”,“高氏《易》”。“高氏《易》”出於高相,淵源於丁寬亦今文之支流“費氏《易》”出於費直,字皆古文,馬融、荀爽俱傳之,鄭玄為“費氏《易》”作注,此殆漢代學之古文也。漢末說《易》者,咸遵鄭注。至魏,王弼注《易》,捨象數而言義理,復作《易略例》,倡“得意忘象”之說。《易·繫辭》王氏無注,韓康伯補其缺,間雜老、莊之旨。於是《易》學丕變,言《易》者,分象數、義理兩派。當南北朝時,“鄭《易》”行於河北,徐遵明以“鄭《易》”教授;王弼之《易》行於河南青、徐之間。江左且以王弼《易注》列於學官。至隋代統一,“王《易》”盛行。唐孔穎達為作疏遵用“王注”,“鄭遂亡。幸李鼎祚《周易集解》,采漢儒以迄唐代象數家之說,得三十五家,崇鄭黜王,“漢《易》”餘緒,賴以僅存。宋儒治》,亦分象數義理兩派惟象數與漢易,乃本於陳摶。摶作《先天圖》、《後天圖》,劉牧、邵雍《易》學之所出也。以理說《易》,當推程頤。頤著《易傳》,尚精審。又有牽合理數為之,朱熹之《周易本義》即是。此後歷元、明兩代,言《易》者多莫能越陳、邵、程、朱之範圍。此外,宋儒尚有兩派:一為李光楊萬里:李著《讀易詳說》,楊著《誠齋易傳》,均參證史事,發為議論,《易》遂日啟其論端;一為歐陽修:著《易童子問》,疑《十翼》非孔子所作,為近世疑古者所宗,此不可不特書者也。清初言《易》者,咸闢陳摶之圖。黃宗羲作《易學象數論》,其弟宗炎復作《周易象辭》、《圖書辨惑》,然不宗漢學,家法未明。惟東吳惠氏,世傳《易》學,及惠棟作《周易述》,以象為主,兼兩漢《易》家之說,旁通曲證,然全書未竟,門人江藩繼之,作《周易述補》;棟又作《易漢學》、《易例》、《周易本義辨證》等書、咸宗漢學。焦循作《易圖略》、《易章句》、《易通釋》等,發明大義,成一家之言。張惠言作《周易虞氏義》、《周易鄭荀義》、《易義別錄》等書,於《虞氏義》功力尤深,號為專門名家。姚配中、劉逢祿等繼之,配中作《周易姚氏學》,逢祿作《易虞氏五述》,咸以象數為主,家法不背漢儒。此則清代之漢學也。又胡渭著《易圖明辨》,於漢宋兩家象數之失,皆有駁辨,李塨作《周易傳,舍數言理,尚無穿鑿之失。至於李光地、查慎行等家,則崇漢黜宋,此又清代之宋學也。近世言漢《易》者,推王樹枏及馬其昶兩家。王著《費氏易訂文》,馬著《周易費氏學》,均行於世。又海寧杭辛齋著《杭氏易學》七種,亦風行一時。三君均已歿,今海內《易》家存者,惟蘇州之沈祖及吾師行唐尚節之先生二人,最為老師。而尚氏尤負重望,所著《周易尚氏學》、《焦氏易詁》、《焦氏易林注》、《周易古筮攷》等十餘種,亦能自成一家之言。以上略論《周易》傳授源流及其宗派。看附錄一拙著《六庵易話》及附錄二拙著《論易學之門庭》、附錄三《〈周易〉名義考》。

蓋《易》之卦畫,肇啟文明。昔人以為名教之始,實亦文字與繪畫之初祖也。卦辭、爻辭,其文已多用韻。又有《十翼》以解釋卦爻辭,遂開後世序跋之體,亦實注疏文體所自昉也。《序卦》之文,蓋開後世目錄之體。而《文言》一篇,尤為後世駢儷文家所推尊,稱為千古文章之祖。故論《周易》之文,《文言》首所必讀。其次,則《上》七爻,《下》十一爻。又《大象》之文,今散於六十四卦,古本合為一篇,不獨義蘊閎深,其辭尤簡括而優美,亦不可不熟讀焉。以上略論《周易》之文。

普偏:即普遍。

本句引漢代許慎撰《說文·易部·易》,清代段玉裁注:“《蟲部·蜥》下曰:‘蜥易也。《蝘》下曰:‘在壁曰蝘蜓,在艸曰蜥易’”。(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撰《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59頁。)

  《周易·繫辭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二也:原稿本作“一也”,今校改。

引自《周易·繫辭上傳》。

引自《周易·繫辭下傳》。

引自《周易·繫辭下傳》。

引自《周易·繫辭上傳》

引自《周易·繫辭下傳》。

引自《周易·繫辭上傳》。

虞翻(164-233),字仲翔,會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三國時期吳國著名學者。著有《周易注》《周易日月變例》《京氏易律曆注》《周易集林律曆》等。《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著。該書是一部用《周易》、黃老與爐火三者參合的道教修仙煉丹之作,全書分上、中、下三篇,並有一首《周易參同契鼎器歌》。虞翻《易》學與《周易參同契》深有關聯。

本句引漢代許慎撰《說文·易部·易》。

朱駿聲:《舊校註》(指黃壽祺著、黃高憲校注《群經要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下同。“朱豐芑駿聲”。 朱駿聲(1788-1858,字豐芑,號允倩,道光乙酉舉人,官揚州地教諭。晚年又號石隱,清代大學者、文字學家。自署元和人。著有《說文通訓定聲》《傳經堂文集》《周易六十四卦經解》《禮儀經注一隅》《夏小正補傳》《小爾雅約注》《春秋左傳識》《離騷補注》

吳汝綸:《舊校註》作“吳摯甫汝綸先生”。 吳汝綸(1840-1903),字摯甫,一字摯父,安徽桐城(樅陽縣會宮鎮老橋村吳牛莊)人,晚清文學家、教育家。曾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等職,著有《易說》、《詩說》《吳氏寫本尚書》《尚書故》《夏小正私箋》等。

引《禮記·祭義》……以為證:《舊校註》作“引《禮記·祭義》:‘易抱龜南面,天子袞冕北面’及《漢書》‘天子發書策易之’,又‘易之,卦得《大過》’三事以為證。”袞冕(gǔn miǎn袞衣和冕。古代帝王與上公的禮服和禮冠。《周禮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公之服,自袞冕而下,如王之服。”《國語周語中》:“棄袞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簡彝乎。”韋昭註:“袞,袞龍之衣也;冕,大冠也。公之盛服也。”此指穿著禮服,戴著禮冠。

《易》之為書……《易》始於伏羲畫卦:“《易》之為書,人更三聖。世三古,此為漢儒之通義。三聖,指伏羲、文王、孔子;三古,謂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近古也。故傳者皆謂”原稿本無此段文字,今依《舊校註》校補。

《上象》三,《下象》四:《舊校註》作“《上彖》三,《下彖》四”,有誤,應更正。

人更三聖:即伏羲周文王孔子。世三古:即上古、中古、下古。

王輔嗣:王弼(226-249),字輔嗣,三國曹魏山陽(今河南焦作)人,經學家哲學家,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著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論語釋疑》《周易大衍論》《周易窮微論》《易辯》等。

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郡高密縣(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東漢末年經學大師。著《周易註》《古文尚書註》《周禮註》《儀禮註》《禮記註》(合稱《三禮註》)《毛詩傳箋》《孝經注》《論語注》等。

孫盛(生卒年不詳),字安國。太原郡中都縣(今山西平遙)人。東晉中期史學家、名士。著有《魏氏春秋》晉陽秋《魏氏春秋異同》及《文集

史遷: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不可考) ,字子長夏陽(陝西韓城) 西漢著名史學家、散文家。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創作。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

孔氏《正義序論:孔氏,指孔穎達。孔穎達(574-648),字沖遠 (一作仲達 、沖澹),冀州衡水(今屬河北),唐初十八學士之一,唐朝著名經學家,孔子的第31世孫。曾奉唐太宗命編纂《五經正義》。《正義序論>:此處《正義》指周易正義》,該書前有孔穎達撰寫的《序》,接著在《卷首》總論“易”之義及《周易》文本諸問題。

馬融、陸績:馬融(79-166),字季長。扶風郡茂陵縣(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經學家一生注書甚多,注有《孝經》、《論語》、《詩》、《周易》、《三禮》、《尚書》、《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等書,皆已散佚;明人輯有《馬季長集》。陸績(188-219),字公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漢末三國時期吳國大臣、著名經學家;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太玄經注》等。

是也。故漢儒通謂……《正義序論》:《舊校註》中無此段文字。《舊校註》以以下一段文字取代之:“後漢荀爽本京房之說,又謂《爻辭》出於周公,是《易》成於四聖之手。謂《易》三聖者,以周公統于文王,父統子業故也。”此與原稿本所述不同。本書仍依原稿本。

《舊校註》在此句之後寫道:後漢荀爽本京房之說,又謂《爻辭》出於周公,是《易》成於四聖之手。謂《易》歷三聖者,蓋未足以為定論。周公統於文王,父統子業故也。自宋代歐陽修,即懷疑《十翼》非孔子所作。”可供參考。

《論語·述而》:“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要:概括、總括在;《舊校註》作“但”。此句之後,《舊校註》寫道:“近人對於《周易》創作時代及作者,異說頗多,然亦未有定論。”

施、孟、梁丘:指施讎、孟喜、梁丘賀。

田何:西漢今文易學的開創者,字子莊(莊,一作裝)。淄川(今屬山東淄博市)人,徙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號杜田生。專治《周易》。

京房(77-37),本姓李,字君明,東郡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人,西漢著名易學家,;著有《易傳》《周易章句》《周易錯卦》《周易妖占》《周易占事》《周易守林》《周易飛候》九卷,《周易飛候六日七分》《周易四時候》《周易混沌》《周易委化》《周易逆刺災異》《易傳積演算法雜占條例》等。其《易》學稱為京氏易”;其開創的《易》學學派,稱為“京氏之學”。焦延壽(生卒年不詳),名"",西漢梁(今河南商丘)人,西漢中期著名哲學家、易學家;專治《易》學,並傳授與京房;著有《易林》《易林變占》等。

孟喜:字長卿,元前90-40年左右出生。西漢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蘭陵鎮)人。與施、梁丘賀同從田何的再傳弟子田王孫受《易》,各成一家,故西漢《易》學有施、孟、梁丘之學。孟喜之學又傳授於同郡白光(字少子)、沛]翟牧(字子兄;兄,音況kuàng ),因此《易》學又有翟、孟、白之學。

高相:西漢沛(今江蘇沛縣東)人。漢代,《易》學“高氏易”的開創者。自言其學出自漢初《易》學家丁寬。“高氏易”未曾立於官學,只在民間傳授。

丁寬:字子襄,梁(今河南商丘)人,西漢著名文學家、易學大師、梁國將領。曾師事田何,學成後,田何讓丁寬離去。丁寬東歸梁國睢陽(今洛陽)。丁寬來到雒陽(今洛陽),又跟周王孫學《周易》古義。丁寬不但得到田何的真傳,撰《易》說行世,而且造就了各成一家的施、孟、梁丘學派。漢儒稱丁寬為“《易》祖師(漢書·外戚傳))。

費直:字長翁,東萊(郡治今山東萊州市)人,西漢古文《易》學“費氏學”的開創者,官至單父(今單縣境內)令。今尚通行的王弼《周易注》本,亦遠承費直之傳。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費氏易》一卷、《費氏易林》一卷、《周易分野》一卷。

韓康伯(332-380):韓伯,字康伯,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西)人,東晉易學家、訓詁學家。康伯和謝萬等並注《繫辭》。在王弼所注《周易》上下經的基礎上,韓康伯補注了《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韓康伯所著的三卷,今附于王弼《周易注》之後,二者並行,具載于孔穎達《周易正義》中。

徐遵明(475-529):字子判,華陰(今陝西渭南)人。北魏儒家學者,經學家,南北朝時期北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博通諸經,撰《春秋義章》等。

孔穎達(574-648),字沖遠 (一作仲達 、沖澹)冀州衡水(今屬河北)人,唐初十八學士之一,唐朝經學家孔子的第31世孫。入唐,歷任國子博士、國子司業、國子祭酒等職。曾奉唐太宗命編纂《五經正義》,其中《周易正義》,采王弼、韓康伯注,並引諸家義為之疏解,對後代《易》學影響極大。

李鼎祚:唐朝中後期資州磐石(今四川資中縣)人,官至秘書省著作郎。學術上精於經學,尤通象數易學,著《周易集解》,流傳至今。

唐代象數家之說:《舊校註》為“唐代象數家注《易》之說”。

陳摶(tuán)(-989),字圖南,自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五代末北宋初著名的道家學者、養生家,尊奉黃老之學。著有《易龍圖》等。

《先天圖》、《後天圖》:原稿本為“《先天後天圖》”,今依《舊校註》校改。

  劉牧:字先之,號長民,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縣)人,著有《新注周易》等。邵雍(1011-1077),字堯夫,諡康節。北宋著名理學家、易學家。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並稱北宋五子”。著有《皇極經世》、《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等。邵雍《易》學,遠承陳摶一派所傳“先天象數”之說,對宋《易》“象數”、“圖書”學派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

程頤(1033-1101):字正叔,洛陽伊川(今河南洛陽伊川縣)人,世稱“伊川先生”,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為程顥之胞弟。曆官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等職。程頤與其胞兄程顥同學於周敦頤,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世稱二程 著作有《易傳》《春秋傳》等,被後人輯錄為《程頤文集》。明代後期與程顥合編為《二程全書》,有中華書局校點本《二程集》。“二程”學說,被南宋朱熹繼承、發展,被稱為“程朱學派”。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別號考亭、紫陽,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著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楚辭集注》等。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熹《易》學著作《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成為“宋《易》”的代表作。

李光(1078—1159):字泰發,南宋越州上(今屬浙江)人,曾任吏部尚書等職,卒諡“莊簡”。著有《讀易詳說》、《莊簡集》等。

楊萬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被譽為一代詩宗。其所著《誠齋易傳》與李光所著《讀易詳說》,同為以史事參證《易》理的重要代表作。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州永豐(今江西吉安永豐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易學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其著作由南宋周必大編為《歐陽文忠集》,其中《易童子問》三卷卷,對孔子作《易傳》提出質疑,在《易》學史上產生深遠影響。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人。明末清初經學家思想家。平生著作甚多,《易》學著作有《易學象數論》六卷。

黃宗炎(1616-1686)字晦木,一字立溪,學者稱鷓鴣先生,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人,黃宗羲弟。《易》學著作有《周易象辭》、《周易尋門餘論》、《易學辨惑》等。黃宗炎與兄黃宗羲、弟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

惠棟(1697-1758):字定宇,號松崖,學者稱小紅豆先生,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清代易學家。《易》學著作有《周易述》、《易漢學》、《周易古義》、《周易本義辨證》、《易例》等。

江藩(1761-1830):字子屏,號鄭堂,晚號節甫,江蘇甘泉(今揚州)清代易學家、藏書家,惠棟的再傳弟子。著有《周易述補》、《爾雅小箋》、《漢學師承記》等。

焦循(1763-1820):字理堂(,一字),江蘇揚州甘泉(今江蘇江都)人,清代易學家著有《堂學算記》《易章句》《易通釋》《孟子正義》《劇說》等。

發明大義,成一家之言:《舊校註》作“發明易義,自成一家之言”,今依原稿本。

張惠言(1761-1802):字皋文,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清代詞人、《易》學家。少為詞賦,深《易》學,與惠棟、焦循一同被後世稱為“乾嘉易學三大家”。嘗輯《詞選》《易》學著作有《周易虞氏義》、《周易虞氏消息》、《虞氏易禮》等,後人編有《張皋文箋易詮全集》。文中《周易鄭荀義》原稿本作“《鄭荀義》”,脫“周易”二字,今校補。

姚配中(1792-1844),字仲虞。安徽旌德人 。《易》學著作有《周易姚氏學》、《周易通論月令》、《《易學闡元》等劉逢祿(1776-1829):字申受,號申甫,又號思誤居士,江蘇武進人,清代易學家。逢祿治《易》主虞氏,有《易虞氏變動表》、《六爻發揮旁通表》、《卦象陰陽大義》、《虞氏易言補》各一卷。又為《易象賦》、《卦氣頌》,提其指要。

清代之漢《易》學:原稿本作“清代之《易》漢學”,《舊校註》作清代之漢《易》學 ”,聯繫後文中的“清代之宋《易》學 ”,今依《舊校註》校改           

胡渭(16331714):初名渭生,字朏明,號東樵,浙江德清人清代經學家地理學家。著有《禹貢錐指》、《易圖明辨》、《洪範正論》、《大學翼真》等。

李塨(1659- 1733):字剛主,號恕穀。直隸(今河北)蠡縣人,清初易學家。著有《四書傳注》、《周易傳注》等。

李光地1642-1718),字晉卿,號榕村,又號厚庵,卒諡“文貞”,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大臣,理學名臣。曾奉命主編《性理精義》、《朱子全書》等書。後人編為《榕村全書》、《李文貞公全集》。其《易》學著述有奉敕修撰的《周易折中》,並有自撰的《周易通論》、《周易觀彖》、《周易觀彖大指》、《易義前選》等。查慎行:查慎行(1650-1727),杭州府海寧(今浙江海寧)人,清代翰林著名詩人、藏書家。初名嗣璉,字夏重;後改名慎行,字悔餘,號初白,又號查田。著有《敬業堂詩集》,其《易》學專著今存《周易玩辭集解》十卷、《易說》一卷。

此句在《舊校註》中為“近世言《費氏漢易》者”,今按原稿本。

此句在《舊校註》中為“推王晉卿先生及馬通伯先生兩大家 ”,可參考。 王樹枏(1852-1936)字晉卿,號陶廬,河北新城人,歷任戶部主事、四川青神等縣知縣,眉州知府、新疆布政使等職。著述甚富,合刊為《陶廬叢刻》。其《易》學專著有《費氏古易訂文》十二卷、《周易釋貞》一卷。馬其昶(1855-1930字通白(一作通伯),晚號抱潤翁,學者稱“抱潤先生”;安徽桐城人。為桐城派末期代表作家。經學、佛學、文學著作甚豐。《易》學專著《周易費氏學》八卷,為其《易》學研究的重要成果。

杭辛齋1869-1924名慎修,又名鳳元,別字一葦,浙江海寧人。《易》學研究成果甚豐,撰寫《周易》講義,《易楔》六卷。另外還撰寫了《學易筆談初集》、《學易筆談二集》《易數偶得》《讀易雜識》、《愚一錄易說訂》、《沈氏改正揲蓍法》。這些著作合稱《杭氏易學七種》,由研幾學社於民國八年印行。

蘇州之沈祖緜:沈祖(1878-1968),字念爾,號瓞民,流亡日本時化名高山獨立郎,杭州人。其治《易》,有家學淵源。其父著有《周易易解》,很受章太炎讚賞。沈祖長期研究《易》學,著有《三易新論》。1921年,沈祖定居蘇州,有書齋名“自得齋”,故本文中稱其為“蘇州之沈祖”。 行唐尚節之:即尚秉和,見《自序》注4

原稿本中,本卷的附錄”作者自注:“附錄一拙著《六庵易話》及附錄二拙著《論易學之門庭》”,無“附錄三《〈周易〉名義考》”《舊校註》“附錄一”為《〈周易〉名義考》、“附錄二”為《論易學之門庭》。本書綜合上述兩書之“附錄”,在原稿本的基礎上增加“附錄三《〈周易〉名義考》”。

此句《舊校註》為實為詩歌之濫觴。《十翼》之解釋卦爻辭”,可作參考。


文章分类: 第四届论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