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周易数术学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外论文

易源本论 —— 白春蓬

作者:白春蓬

【摘要】“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道”的本性是自然公平,一阴一阳之是其完美体现。

先天八卦通俗地讲,它显示着世间万物的结构基因排序。静为体,动为用,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先天为基本结构,后天为先天结构的流动轨迹。后天八卦是时间的写照,离对坎,坤对艮,兑对震,巽对乾。八卦流转,自然交错,平衡稳定。各对卦其上爻与对卦下爻交错,余爻上下成对,形成小的阴阳交流图。先天八卦是大的阴阳交流图,也就是太极图。道之本源必在自然,一阴一阳自然公平,道体之承载,乃易学之本来面目。


研易是为用易,学易致用,才能理解易、体悟易。万物皆具阴阳,都能承载宇宙的生生之气,而人类是宇宙生生之气的智慧承载者。《易经》是人类传承的文化,一切都应以人为本,要围绕着人类的生活来研究,要从衣、食、住、行上来解读和应用《易经》。人类的家居环境连同社会生活都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基础,研究《易经》就要从生活中提取智慧。人类的文化是人类智慧的记录和积累,也是宇宙智慧的显现。人类没有了文化传承也就失去了人类存在的意义,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实质上就是宇宙把智慧传递给人类的形式。

【关键词】一阴一阳之谓道   先天八卦   后天八卦   自然公平   数象本一


一、易道之本源

《说卦传》第三篇记载:“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此段论述给出的是标准的先天八卦数象图,以说的形式将先天八卦的排列数序描绘出来。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以卦象天地定位,八卦相错,告知先天八卦各卦的具体位置。“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此处的《易》,是说阴阳的变化。依此明示先天八卦的数象排列是逆布的,再有上句指出的“卦象相错”[1]位置关系,先天八卦的排列图示被短短数语,讲的明明白白。

先天八卦很重要,是易的本源。

研究易,不通先天八卦,则研易无根。


先天八卦来自于《系辞上》第四篇:“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仁,知者见之为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道”的本性是自然公平。一阴一阳之是其完美体现。终以先天八卦而成性。《道德经》讲的一而二,二而三,三生万物。指的就是阴阳易变成型为先天八卦,包容万象。


先天八卦通俗地讲,它显示着世间万物的结构基因排序。知道了它,就知道了世间万物的本性。同时也告诉人们数象本一。知数就是知象,知象即是知数,数象往来,顺逆通用。掌握先天八卦就能通晓事物的本源,物性尽现,取舍自明。知其体明其用,体用结合。阴阳互变,生成有序。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后天指的是后天八卦。静为体,动为用。先天八卦为体,后天八卦为用。先天为基本结构,后天为先天结构的流动轨迹。“道”之纲领,为自然公平,继而形成平衡稳定。先天八卦“静”的稳定,后天八卦“动”的平衡。先天后天两种卦象,唯一的存在,不可雷同。两种卦象,就是人们常论的时、空。先天为空,后天为时。时空结合,世相成真。

后天八卦出自于《说卦传》第五篇:“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离”卦后天的卦象代表太阳(日)。相见乎离,指的就是太阳自己见到了自己的象。此时太阳的象是完整的,就是离象。这里的“帝”就是指太阳。太阳系的大帝。是以人类的视角观看了太阳系中阴阳流变的过程。这就是后天八卦时间的写照。离对坎,坤对艮,兑对震,巽对乾。八卦流转,自然交错,平衡稳定。各对卦其上爻与对卦下爻交错,余爻上下成对。形成小的阴阳交流图,先天八卦是大的阴阳交流图,也就是太极图。


二、阴阳互化,体用结合,学易致用

时空既定,万物尽显。体用结合,方知深意。研易是为用易,学易致用,才能理解易、体悟易。上文讲象即数、数即象。故知数,就是知象。坦而言之,凡问者择其要,报一数,而知其穷通。由一至八,在春季,报三、四、五之数者,谋事可成。其它诸数,必无结果,特别竞争激烈之事,败北为应。夏选三、七、八,冬用四、五、六,秋天一、二、六,只有这些数在相应的季节,可以成事,其他所报之数,都预示着事情将走向衰败,这就是象数的影响力。学易致用,在实践中来体会这几句话,将得到更多的启示。

易学不简单,但要用得简单,才是“简易”的本意。易之“不易”,指的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先天八卦,是不变的。“变易”指的是体用结合,阴阳互通的先、后天关系。“简易”就是将阴阳变化的理论致其本源,用时直接了当,去繁就简,成就结果。故此,“简易”才是研易的目的,是为了用。大道至简,大道至易,只有将事物研究到直接面对了,才算是接近了本源,大道才能自然。只有自然到不夹杂一丝人为的痕迹才是真理。真理无所谓对错,自然天成无须修饰。道之本源必在自然,一阴一阳自然公平,道体之承载,易学之本来面目。

“生生之谓易。”出自《系辞上》第五篇,指明“易之道”就是生生不息,上天有好生之德,即来于此。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合之谓生,这就是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原由。以最浅显的现象比喻一下,人类的繁衍,就是得益于上天(大自然)的好生之德。只有女人(阴)是不能繁衍后代的,只有男人(阳)也不能使人类增长。没有男女的基因结合,什么技术产生的都不会是人类。人类的繁衍就是生生之气,也是生命之气,人类的繁衍,承载的就是宇宙的生生之气。万物皆具阴阳,都能承载宇宙的生生之气,而人类是宇宙生生之气的智慧承载者。《易经》是人类传承的文化,一切都应以人为本,要围绕着人类的生活来研究,要从衣、食、住、行上来解读和应用《易经》。人类的家居环境连同社会生活都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基础,研究《易经》就要从生活中提取智慧。


《系辞上》第五篇:讲“阴阳不测之谓神”。说明世间万物都在阴阳范畴中,只要是人类的事难出其左右。《系辞下》第二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讲的八卦就是先天八卦,说明八卦是人类在太阳系的环境下发现的。人类生存在太阳系,必受太阳系中这层阴阳的制约和维护。“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句朴素的谚语,一言道出了太阳系的本质所在。中国圣贤智者深明“道”之本意,故取北斗七星为宇宙生气之源头。皆因以北极星为固定参考系的北斗星系,相对于太阳系是更高一层次的平衡稳定星系,虽然未出阴阳之道,但对于人类来讲,确实为另一层天,是高于后天八卦的一层阴阳系统。

人类的思维是打不破阴阳观的,所以《易经》的六十四卦就是人类思维的极限,一旦超越了六十四卦的局限,那将是人类的一次升华。正是这个原因,《易经》才可以很高调的言其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究其根源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尚在阴阳阶段。如此来说,研究好《易经》对我们现存的人类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可以指导我们以极为现实的思维观来处理我们的生活和环境。

阴阳流转有着固定的结构和轨迹,人类始终生活在其中,此即是《系辞上》第四篇:“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的现象。即如苏轼[2]绝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百姓日用而不知”,很多的人忙于生计无暇留意身边的一切,更没时间思考虑自己当下的所作所为,正是来年或者来月某日要发生的事情。更不明白自己的人生完全是自己的行为所导致,而不是自己的愿望和计划完成着自己的未来。有一些智者能够跳出生活的烦扰,静观自己的世界和人类生存的世界,查找出人类的根本存在意义和世界的本来面目。再以自然的和合大道来重设人生运转轨迹。这就是《系辞上》第四篇:“故君子之道鲜矣”。

由于阴阳的层面层层递进,逐层诸“道”,性同,象不同,用也不同,取之有别。同为一象,同为阴阳,异于上下、内外、前后、大小、高低、动静、新陈、往来、左右、刚柔之不同,主导事物进程的变换周期、转折节点、量级差别、地域空间、都会以各自的性象秩序显现,互不混淆。把握易之本相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对应关系及应用原则,是观察和处理人事事物的关键,也是我们研究易学之道的方舟。


三、人类是宇宙智慧的承载者

世间除了人文的阴阳所在,天地自然阴阳也有着她的和合之道,古之郭璞[3] 所言的“生气”,就是天地阴、阳,山、水的合和之气。在我们生存的家居环境中,也充斥着易之阴阳的和合之理。用浅显的道理比喻一下,大家都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那么站在什么位置上,以什么角度才能最好地接受阳光的沐浴呢?这就是施与受的关系对应。施者为阳,受着为阴。人居其阴受其阳,承载升阳之气,就是生气,就是天道正气,顺天者昌(昌盛),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说卦传》第十篇:“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由此而知,易的观点视万物为天地所生,万物效而继之。是故,乾坤定位,六子效而配之,致其生生之道。万物效天,地势坤德,无有不从,无有不应。和天道者,是为顺天,尽以坤德为用,正是人们常讲的“知白守黑”之道。天地生养万物,万物自分阴阳,和合以正配为标准,阴阳代代生而不息。这是宇宙的大道,自然之道。人类通过观察和体悟,发现了自然的存在,掌握了它的运行轨迹,结合人类自身的需要,研《易》、制《易》、用《易》,充分地尊天顺道,在不同的时空下尽其所能地提高着人类的素养和质地。


《系辞下》第二篇:“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此段文句充分描述了古之圣贤精通易道,知其势,守其德,尊天顺道不治而治,成就一代圣君之名。古之先贤尚如此,今时人人更应知。逆天者行不是不可以,结果只能是一个“亡”。人生在天地间,却想逆天行事,岂有不悖而败之。简而言之,以人之力能使天地倒转者,可逆天而行,否则,就要尊天顺道,顺天而昌。这就是易道给人类的启示。

《系辞上》第五篇:“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所言的就是顺天之道。人有愿望,是人之常情。只有顺应了自然之道,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如果愿与天违,只能遗憾终生。

《说卦传》第十一篇“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於地也为黑。”明确指出各层次的阴阳对应、天地定位,给人以直接的启示,使人类知道自己处在什么环境中,自己的位置是什么,天地对应的人、事是什么。为天之时,是什么样,为地之时,又是什么样,知之方可顺道而行。更有大智慧者,得知层层天地之象,而守大德,尊天顺道,得大成就。


预测学中应用阴阳之道,描述天地万物的学问有很多,古之三式[4],即为绝学。阴阳互变,逐层演绎,发挥得淋漓尽致。三式之一的“奇门遁甲”可谓家喻户晓。更有历代先贤用她谱写了经久不衰的经典传奇。从黄帝战蚩尤、姜太公辅周伐纣,到张良助刘邦兴汉,更有诸葛亮扶刘备即定三国。充分地应用了阴阳之理和顺天之道。诸位先贤都是大智慧者,也是阴阳之道的实施者。他们通晓天文、地理、人情百事。明天、地,知君、臣,晓动、静,通变化,为主、为客、先行、后应,事事得体,知大、知小,知前、知后,明察秋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只因他们掌握了阴阳变化的根本轨迹,知道什么是触事之机,懂得什么是应时之策,并将诸种事项纳入他们的阵法布局,从战略到战术,直至国策民意通盘巨细,成竹在胸,应天从事。大智慧者,不但通晓阴阳变化及应用,最重要的是他们通观世事,充分了解数象的时空应对,总是待机而发,乘势顺天。学易致用,才可以将易学的研究发挥到极致。脱离了实践,不与生活结合,研易将失去它的本意。要从生活中提炼易学的智慧,将数象的基本原理,应用到身边的事物上,取时用数,数象互换,阴阳调配,尊天顺道(尊重自然,顺从规律),圆满人生,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自己该做的和能做的事,尽显人道。

人类是天地所生,自当尊天敬地。天地是大阴阳,宇宙万物的运转就是阴阳的变化,也是阴阳的互换。用易要知阴阳通变化,才能见成效。变是变大、变小,化是化有、化无。但无论如何变化都要识其本来面目。知其本性,通其变化,把握阴阳,调和于四季,生死进退,随着人们的愿望来实施。人类是天地所生,必然不是孤独之物,他是宇宙智慧的承载者,人类的文化是人类智慧的记录和积累,也是宇宙智慧的显现。人类没有了文化传承也就失去了人类存在的意义,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实质上就是宇宙把智慧传递给人类的形式。世界各国都承担着不同种族人类文明的记载和传承。


东方文明中的《易经》文化,有着它独具的魅力。数千年来人类代代相传,将古时圣贤领悟的宇宙智慧不断地启示给后人,时时提醒在不断发展中的人类不要失去本我,要知道是天地生养了人类,人承载的是宇宙的智慧,在《易经》智慧的提示下告诉给人类,天为父、地为母的道理。没有把人类与天、地脱离开来,在《易经》智慧的眼中,天地不是冷漠无情的山石、草木、星辰和宇空,而是人类的亲人、是人类的家人。这不是一般的智慧,是极高层次的智慧,是将万物合一的智慧。同时也是将人类和大自然血脉连通的桥梁。帮助和启示人类,使人类能接收到更多更高层次的宇宙智慧和能量。《易经》智慧可以指导人类懂得分阴阳、观动静、知白守黑、尊天顺道、触机而发、生成有序、乘享生气,从而得天独厚,成就更高要求的人类文明。就个人而言,它可以成就其圆满人生。这正是宇宙智慧在世间显现的成效,也是人类承载智慧的使命。


【注释】

[1]卦象相错:《易学大辞典》361页,错象:为“对卦”、“错卦”的卦象。一个重卦与另一个重卦每一爻画都阴阳相反。

[2]古之郭璞: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1]   ,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诗赋,是游仙诗的祖师也是中国风水学鼻祖。其所著《葬经》,亦称《葬书》,对风水及其重要性作了论述,是中国风水文化之宗。《葬书》首先提出了风水乘“生气”论: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

[3]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七言绝句《题西林寺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古之三式:中国古代三式,术数家语。指遁甲、太乙、六壬。(奇门遁甲、太乙神数、大六壬)《唐六典》卷十四:“太卜令掌卜筮之法,以占邦家动用之事……凡式,占辨三式之同异。”原注:“一曰雷公式;二曰太乙式,并禁私家畜;三曰六壬式,士庶通用之。”《新五代史•杂传•赵延义》:“兼通三式,颇善相人。” 元 耶律楚材 《司天判官张居中六壬袪惑铃序》:“予故人 张正之 ,世掌 羲和 之职,通经史百家之学,尤长於三式。”《四库全书总目•术数二•六壬大全》:“六壬与遁甲、太乙,世谓之三式,而六壬,其传尤古。”

【参考文献】

《易经》:说卦传。

《易经》:系词上。

《易经》:系词下。

《易学大辞典》:华夏出版社   1992年出版   张其成主编。

   

    (作者单位:无锡市周易数术学会)


文章分类: 第二届论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