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周易数术学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外论文

《周易·复卦》一阳来复的奥义与应用

作者:赵建永

复卦在《周易》中极具特殊地位。刘子翚云:“复卦易之门户也,入室者必自户始,学易者必自复始”。冯友兰先生指出:《易传·序卦传》“运用‘复’的概念,解释了六十四卦的顺序安排”。“一切事物皆始于复。《易传》认此为宇宙之秘密。”《周易》的命名也可用周而复始的观念来解释。《周易》通过卦象显示了阴阳爻周流六虚,凡动必复,变无穷始的循环转化,复卦对此运动作了精深概括。


一、儒家对一阳来复的诠释运用

复卦(坤上震下),以一阳始生而得名,为雷在地中之象。《易传》通过对复卦初爻象征意义的解释,丰富了复卦的内涵。复卦内卦为震,据《说卦传》:“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长子……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序卦传》“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得乾卦自强不息之健行,为龙,为东方,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外卦为坤,为地,为西南,有厚德载物之象。(《易传》)由于复卦之象兼综乾坤,德合天地,故后人在解释复卦时也常用乾坤两卦的注解。

复卦以其初爻在易象系统中极微妙的特殊位置,而荣居十二辟卦之首。汤用彤先生总结汉易郑玄、虞翻、荀爽诸说道:

复卦向以为一阳始生,主六日七分,当建子之月,为人君失国而还返之象。至王弼始轻历数之说,而阐明其性道之学。

通过汉代象数易与魏晋玄学易对复卦解释上的重大差异,汤用彤先生疏理出了汉代学术向魏晋玄学演变的一条重要线索。

《周易·复卦》卦辞曰: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郑玄谓:“复:反也,还也。阴气侵阳,阳失其位,至此始还反。”复卦卦辞的核心思想被理解为一阳来复的周期循环,一切矛盾问题皆可在事物循环转化的过程中得到圆满解决。以此为据,解决问题的思路为:以复(循环往复)为体,以亨(通畅和谐)为用,健全复的机制。


《彖传》解释复卦卦辞为:

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由剥至复体现了阴阳消长盈虚的过程。剥卦被解释为阳爻逐步被阴爻“剥落”的过程。“初六”意味着阴剥阳于“初”,直到“上九”,生机殆尽。但是,“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序卦传》)物极必反,剥极必复,因此剥卦后紧接复卦。复卦“初九”的一阳爻象征阳气回复,此一阳虽微,然依据自然之理上行,复兴之势已不可阻。《彖传》之“刚反”“刚长”讲的正是这种一阳来复的循环运动状态。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这是说周期性的循环往复是天地运行的中心法则。王弼注谓:“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以天之行,反复不过七日,复之不可远也。”震卦、既济卦亦皆言“七日得”。张岱年先生认为,《易传》发挥了爻辞的反复学说,以“反复乃天行,即自然变化历程。复是天地之‘心’,即天地之‘主宰’的原则。”


根据现代诠释学的理论,所谓纯然本真的复卦思想,总是诞生在种种具体的解释之中。诠释不是消极地复制,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努力。儒道释各自对复卦的阐释系统,构成一个理解复卦思想的张力场所。意义充盈的复卦“真义”就根植其间而生长出来。正是儒道释对复卦理解间的差异而形成的敞开状态,将复卦思想打开呈现在解读者面前。“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一语备受各家的特别重视,在解释的过程中往往与复卦初爻的一阳来复联系起来,由此展开究竟何者为天地之心的论辩,并通过对它的诠释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系辞》)。


二、道家(教)对一阳来复的诠释进路汤一介先生指出,王弼所谓“反本”要求个体与宇宙全体相结合,这与道教“守一”或“守真一”超越个体而与整个宇宙合一的要求是一致的。这种共通的要求,为道家道教所崇尚的“一”与复卦初爻“__”的参同互释,提供了动力和可能。道教主要从身心炼养的角度来诠释复卦,以此阐发修炼中最关键的契机。《周易参同契》借《易》以明丹道,把复卦作为炼丹的始基:

天符有进退,屈伸以应时。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萌,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消息应中律,升降据斗枢。


朔旦为复,阳气始通。出入无疾,立表微刚。黄钟建子,兆乃滋彰。……终坤始复,如循连环。


复卦初爻在道教修炼中被视为“一点真阳”或“一点灵光”,复卦所在子时为一阳发生之兆,正是炼丹起火之时。李道纯在《中和集》中将儒之太极、道之金丹、佛之圆觉,都归并至复卦初爻之“天心”,即道教无上妙要之“玄关”:


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


明代伍守阳撰《仙佛合宗语录》亦言:“一阳出动即玄关。”在内丹学中,把玄之又玄的玄关一窍,又称为复命关、玄牝之门、天地根、谷神等。玄关无固定方所,具有本体的特性,反映了道教贯通性命的天人合一观念。道教内丹学的天人合一是将人体小宇宙复合于天地大宇宙,以无所不通。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虽互不相同,但并不妨碍内丹学把它们拿来修身炼性,作为实现其天人合一(人体宇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而体现天人感应“真机”的“活子时”是用复卦初爻来表征的,此正为内丹修炼中极其玄妙的天人合发之机。


号称“无上至尊之道,最上一乘之法”的内丹学总结性名著《性命圭旨》,进而对复卦初爻一阳来复与活子时(玄关)的神妙机理论述道:


尽真机之妙者,《周易》也;尽《周易》之妙者,复卦也;尽复卦之妙者,初爻也。故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盖此时,天地一阳来复,而吾身之天地亦然……此感彼应,理之自然。人若知此天人合发之机,遂于中夜静坐,凝神聚气,收视返听……逮夫亥之末,子之初,天地之阳气至则急采之,未至则虚以待之,不敢为之先也。


非深达天地阴阳、洞晓身中造化者,莫知活子时,如是其秘也。既曰一日十二时,凡相媾处皆可为,而古仙必用半夜子阳初动之时者,何也?春时太阳正在北方,而人身气到尾闾关,盖与天地相应,乃可以盗天地之机,夺阴阳之妙,炼魂魄而为一,合性命而双修。……此时而采药,则内真外应,若合符节,乃天人合发之机,至妙至妙者也。


内丹学以处于“坤复(贞元)之间”的玄关,为天人相与(交感)之际。玄关伴随活子时的一阳来复而初开,乃造化真机,众妙之门,结丹之处。玄关一窍为丹家最重之秘,此窍一开,百窍皆通,是由后天气转向先天炁丹法的分界线,也是“成仙”之关键。剥极之时,生物若尽,而一阳又复,涵无限生化契机,是为天地不穷之心。由此,道教认为,一阳来复就有了生气,一息尚存,皆可复命。复卦的诠释为进行修炼、老而复壮,提供了信心和依据。全真龙门派传承字辈:“一阳来复本,和教永圆明”,便从中寄托了这种期望。


在后来的解读中,《复》卦一阳来复的初爻被赋予了“一画开天”的创世纪意义。道教以一阳复始的冬至为元始天尊诞日,每逢这天必举行盛大道场,以庆贺其生养万物之无上功德。十二生肖的子鼠起于乾位,乾位又名天门,谓之“天开于子”。冯友兰指出:邵雍的宇宙发生论认为“在复卦初爻,世界就开始存在了”。


三、佛教对一阳来复的借用

复卦“一阳来复”所蕴“反本”之说,是儒道释三教会通的契合点。它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也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汤用彤透过纷纭的史料,以“反本”贯通众说,梳理出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与道、儒三教之间冲突与融合的互动关系。


汤用彤指出:与西方哲学多因知识以求知识(Knowledge for Knowledge’s Sake),因真理以求真理不同,印度人士以智慧觉迷妄,因解脱而求智慧。解脱者,出轮回超生死之谓。“禅之用在洞悉人之本原。”中国之言本体者,可谓未尝离于人生。所谓不离人生者,即言以本性之实现为第一要义:


实现本性者,即所谓反本。而归真、复命、通玄、履道、体极、存神等等,均可谓为反本之异名。……反本之说,即犹今日所谓之实现人生。


佛教原为解脱道,其与人生之关系尤切。汉代信士主精灵之不灭,但因业报相寻,致落苦海,解脱之方,在息意去欲,识心达本,以归无为。归无为者,仍返其初之意。及至魏吴,《般若经》中,已有佛即本无之说。归乎本无,即言成佛。贵无贱有,反本归真,则晋代佛学与玄学之根本义。


汤用彤认为,竺道生象外之谈,重在反本,与王弼同。其孤明先发之顿悟,大义有二:

(一)宗极妙一,理超象外。符理证体,自不容阶级;(二)佛性本有,见性成佛,即反本之谓。众生禀此本以生,故阐提有性。反本者真性之自发自显,故悟者自悟。


道生认为灵运所言,尚未圆到,而“反本为性”之义,则自认其非常重要。自道生反本顿悟说以后,成圣成佛乃不仅为一永不可至之理想,而为众生均可企及之人格。此后,超凡入圣,当下即是,不须远求,因而玄远之学乃转一新方向,由禅宗而下接宋明之学。正由于复卦可以很好地阐明佛教的反本见性,因此,在中国化的佛教中,借之以起信,亦是理之必然。


初唐李通玄将复卦内震卦的一阳始生,解释为众善之首,佛法的开端,总含十方之法。晚明蕅益大师智旭,遍览经藏,以禅解易,以易证禅,著《周易禅解》,其注复卦云:


佛性名为天地心,虽阐提终不能断,但被恶所覆而不能自见耳。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一念菩提心,能动无边生死大海。复之所以亨者,以刚德称性而发,随有逆反生死之势故也。……复者,体天行之健,而为自强不息之功,当如是也。充此一念菩提之心,则便利有攸往。以刚虽至微,而增长之势已自不可御也。故从此复可以见吾本具之佛性。


佛性论是佛教的中心问题,当从复卦初爻“天地之心”生发出佛性本有之理,说明佛教已完全融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所以,复则见其“本源清静心”,或“自性清净圆明体”。


总之,儒道释对《周易》复卦特殊的关注,集中体现在复卦初爻一阳来复所表征的“天地之心”上,他们皆在复卦中寻求自己学说的立论依据。在笔者看来,儒道释异中之同是皆以内在超越(反本)为特点,即所谓“一本”;三家之学都是用复的方法论,但各自所推崇的本体内容(境界)却有层次上的差异:儒家是复性(伦理道德层面);道家(教)是复命(身心和谐);佛家是复其本源心(本来面目),此为同中之异。在对复卦不断翻新的诠释中,我们可以看到儒道释三教的会通过程。不止于此,中西方都有些学者借助对复卦的现代诠释,来进行会通中西的努力。东西方对一阳来复的共同关注表明,人类正处于进入一个新的轴心时代的转折点上。


作者单位:天津社科院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参考文献:

1.刘子翚:《圣传论·颜子》,《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他所阐发的复卦初爻“不远复”的思想,对朱熹有深刻的影响。参阅陈来:《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3.冯友兰:《贞元六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7页。

4.尚秉和:《周易尚氏学》,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页。

5.“复”以动词为主,反映了中国哲学反躬实践的特点。“复”最初是简单返回原地的循环,后来又丰富进了更新再生的意义。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页。

6.苏舜钦:《苏学士文集》卷十三,《四部丛刊·集部》。

7.《汤用彤全集》第4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8.王应麟辑《周易郑康成注》,《四部丛刊·经部》。

9.魏·王弼:《周易注》,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36页。

10。先儒对“七日来复”的总结,详见刘大钧:《周易概论》“疑难卦爻辞辨析”一章,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263-265页。

11.《张岱年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页。

12.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页。

13.《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光字帙李道纯《中和集》。

14.详见张学智:《明代哲学史》中“《性命圭旨》”一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冯契认为“盗机”论是中国哲学理论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环。“盗机”说渊源,参阅《冯契文集》第5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1—329页。

16.《性命圭旨》利集第四节,宝仁堂乾隆癸丑刻本。

1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6页。

18.《汤用彤全集》第3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

19.《汤用彤全集》第1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20.《汤用彤全集》第1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页。

21.《汤用彤全集》第1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98—499页。

22.李通玄:《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三,《大正藏》第36册。

23.法藏:《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大正藏》第45册。

24.参见汤一介著《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页。

25.复卦在英语中被翻译为“the turning point”或“return”。如:Modern Chinese Translation by Liu Dajun and Lin Zhongju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Fu Youde, The I Ching: Test and Annotated Translation, Jinan: Shandong Friendship Publishing House, 1995, p.51. The Richard Wilhelm Translation Rendered into English by Cary F. Baynes, The I Ching or Book of Chang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p.97, 504.

26.参阅汤一介:《新轴心时代的中国文化定位》,载《和而不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文章分类: 第五届论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