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周易数术学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外论文

内丹学对《周易》整体思维的借鉴

作者:魏耀武

内丹学对《周易》整体思维的借鉴

魏耀武


对于丹道易学确立的原因,学界一般从援易以为用的角度开展讨论。实际上,内丹学与易学在思维方式上的一致性是丹道易学确立的重要原因。《周易》以太极作为宇宙生成论的本源、三才之道及顺天应人三个方面都体现出了《周易》的整体思维方式。内丹学的“万物与我为一”是从本源论的角度运用整体思维。内丹学中的天施地生、天动地静及坎离交媾都是以三才之道为框架。三才之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运用整体思维。可以说,《周易》的整体思维为内丹学提供了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丹道;周易;整体思维

中图分类号: B224.9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丹道易学的确立讨论的是丹道与易学思想融合进而产生丹道易学论题的原因。既有研究更多站在内丹学的立场看待内丹学与易学的关系,阐释的重点着眼于援引易学对内丹学理论建构的意义。有必要分别站双方的立场审视与对方的关系,从内丹学与易学的共性出发,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讨论丹道易学确立的缘由。

一、《周易》的整体思维

本文将从共同的本源、三才之道与顺天应人三个方面阐述《周易》的整体思维。

(一)太极:共同的本源

周易的宇宙生成论以太极为万物共同的本源。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吉凶,吉凶生大业。[]243太极作为宇宙的本源,其状态是混沌未分的。太极分判为两仪,化为天地。日月在天地间运转产生了四时,与四象相对应。在四象上面各叠加阳爻或阳爻,就会产生八种图式,称为八卦八卦分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如下。


图片 1.png

                              

   1.1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



   


图片 2.png

1.2后天八卦方位图

《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为邵雍所创。邵子曰:“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2]70邵雍确定了八卦的方位。此说源自《说卦》。

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以君之,坤以藏之。[1]259

《说卦》中,按照方位、时节、颜色、物种等方面,列出了八卦对应的物象。其中最重要的物象是辅弼造化的八种自然现象,包括天、地、水、火、雷、风、山、泽。按照《说卦》的解释,天在上,地在下,确立了天道观的基本框架,山与泽互相连通,雷与风互相激荡,水与火不相容,八卦的位置互相交错。《说卦》表明了八卦两两相对的位置关系,乾坤相对,兑艮相对,坎离相对,震巽相对,但没有说明具体的方位。对此,胡渭认为,邵雍所定方位来自于陈抟所传太极图。在《六书本义》中收录太极图,命名为天地自然之图[]81


图片 3.png

图1.3 天地自然图


渭解释说:“其环中为太极,两边白黑回互,白为阳,黑为阴,阴盛于北而阳起薄之。自震而离而兑,以至于乾,而阳斯盛焉……坎正西,取东之黑中白点;为二偶含一奇。” [4]82-83认为,白色区域代表阳爻,黑色区域代表阴爻,圆图分成八个部分,每个部分的黑白区域象征一个卦。以离卦为例,靠近圆外侧为白色,记阳爻,也是初爻,靠近圆心也为白色,记阳爻,为上爻;中间区域为黑色,记阴爻,为中爻,组合起来,即为离卦☲。先天八卦的位置由此确立。八卦确定后,进而产生六十四卦。

第一种是八卦相重。《系辞》: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1]245八卦两两相重组成六十四卦,代表宇宙万物。由此,《易经》定义了一个宇宙生成模式,模拟宇宙的运转。

第二种是兼三才而两之《说卦》:“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1]259天地人三才,各有两爻。初爻和二爻表示地道,三爻和四爻表示人道,五爻和上爻表示天道。每一才由一个四象表示,三个四象叠加构成了六十四卦。

第三种是阴阳爻层累叠加以小横图为基础,邵雍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发挥,推广到了六十四卦。《观物外篇》曰:

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107

在每个八卦的三爻之上叠加一个阳爻或者阴爻,产生四爻十六种图式,按照这种方式叠加下去,产生五爻三十二种图式,六爻六十四种图式,至无穷多种图式象征万物。如图1.4大横图[2]70所示



图片 4.png

1.4 大横图


至此,由阴阳组成的四象、八卦及六十四卦表明了宇宙演化的环节。太极作为万物共同的本源,是将宇宙视为整体的重要原因。

(二)三才之道:天地人与天地人神

天地之间,有天象,有地形,有人事。周易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人事的吉凶悔吝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天地形象相关联的,并提出了三才之道。系辞》:“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1]256易道包括三才,每才用两爻表示,则三才共六爻。六爻的阴阳变化可以包罗万象。所以说周易统贯三才。除了三才之道外,另有囊括天地人神的四道的说法。

《谦卦•彖》:“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1]61

《乾卦•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1]5

相比三才之道,四道多了鬼神之道。《谦卦》讲天地人神皆有谦德,天道减损盈满而补益虚少,地道变少盈满而流向谦卑之处,鬼神之道损害盈满而福佑谦德,人道厌恶盈满喜好谦德。君子因由谦德受到尊崇而光荣,虽处下而不可超越,最终成就君子之德。四道都重视恶盈而好谦,体现出谦德在四道中的一以贯之。《乾卦》也提到了鬼神。《乾卦》讲,天地有生物之德,日月有光照八方之明,四季有依次流转之序,鬼神有福祸之吉凶,能与天地、日月、四时及鬼神相合的人才可称为大人。大人依天道而行,先于天而天不与己相违背,后于天而行,则顺应天时。天、人及鬼神都不能违背天道。

至于鬼神之道,与三才之道是什么关系呢?有两种解释,其一,鬼神是宗教意义上的鬼神,与人的存在形式不同,但与人并列于天地间,可与人通过祭祀仪式沟通,比如去世的祖先、超越现实世界的神灵;其二,鬼神是天地的功用。张载说:“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3《周易程氏传·文言》:“鬼神者造化之迹也。[]60这表示,鬼神是对阴阳二气的神妙作用的描述,从属于天地而加诸于万物,不能与人并列。这两种解释似乎都说得通。对于乾卦•文言一句,《中庸》中两段文字与这句话的文意高度相似。

《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38

孔子承袭先王之法,以天地之道为宗。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四时有序,日月轮转,这都是天地之德。圣人继承天地之德,以天地之妙用参赞万物之化育,则万物随顺本然之吉凶而不受戕害。

又《中庸》:“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8]37

君子有其德,证验于庶民、三王之法、天地造化、鬼神及往圣,皆无疑惑差错。君子通晓天道则证验于鬼神而无疑,知人道则证验于百世圣人而不受质疑。由此可知,如果按照《中庸》对鬼神的解释,则所谓鬼神是指天地造化之妙用,并非宗教意义上的亡魂与神仙。《中庸》中的君子和仲尼,就是指乾卦•文言中的大人。由于神道从属于天地,因此,天地人神的四道的本质仍是三才之道。三才中的人,应该是大人、圣人、君子,不包括庶民。

   综上所述,《周易》将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并提出了三才之道和天地人神四道两种表述。神是指天地造化的神妙,而非祭祀鬼神之神。这两种表述的本质实则为一。

(三)三才之道与顺天应人

人处于天地之间,不能进退无据。因此,《周易》提出了顺天应人的原则。《革卦•彖》: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1]183天地变革,成就四时的变化。商汤推翻夏朝的统治,建立商王朝;周武王推翻商朝的统治,建立周王朝。汤武革除上代王朝的天命,取而代之,是顺应天道,响应人心的。这反映出,天与人不是完全隔绝的,是彼此呼应的,而破旧立新的变革能够获得天人之际的感应。《周易》的《大象传》是按照上下卦象的组合,阐释天地之道对人事的指引。六十四卦均是如此,举例来说:

《泰卦•大象》“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1]48

复卦•大象》“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1]92

泰卦是上坤下乾,表示天地相交,阴阳相交。圣人领悟天地通达之理,用以辅弼造化,教化百姓。《复卦》是雷在地中,表示冬至时节,万物沉寂,此时应潜渊静候,以待春雷萌动。《复卦》给人以启迪,先王有教化百姓之责,但不能常年四处巡查,一味地叨扰百姓,应当让百姓适时休养生息。在内丹学中,常用《复卦》表示静极复动,阴极阳生的采药时机。

经学易往往侧重于阐发儒家的伦理道德,礼乐教化。这一点在《大象》中尤为明显。例如:

   《豫卦•大象》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1]65

卦》是雷在地上,表示立春后,雷动天下,大地复苏,万物萌发。先王受《豫卦》的启发,制作音乐,祭享上帝和祖先,歌功颂德。《大象》中,论述的主体主要是君子、先王和大人。这三种角色对于养德、育民具有明确的意识自觉。《周易》将这种自觉,称之为命。

大有卦•大象》:“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1]58

《困卦•大象》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1]175

《鼎卦•大象》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1]186

大有卦是火在天上,表示君子惩恶扬善,是顺从天命。《困卦》是泽在水上,表示君子即是身处困境,也要达致天命。《鼎卦》是上火下风,表示身处正位,凝重天命。显然,经学易所理解的天命,是天道对人赋予的使命,让主体通过道德践履实现生命的价值。总之,君子养德、育民、顺命是对天道的顺应。顺天应人是将宇宙视为整体,是以三才之道为基础的。

二、内丹学的整体思维

本文将从内丹学的万物与我为一三才之道两个方面阐释了内丹学对《周易》的整体思维的借鉴。其中,三才之道又分为天施地生、天动地静及坎离交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周易参同契》是丹道经典。金元时期的陈显微、俞琰、陈致虚人对《周易参同契》都有注解,并且后世评价较高。本文以三人对《周易参同契》的注为文本,讨论其对丹道易学观点的诠释

(一)万物与我为一

金元内丹学以归根复命、与万物为一为最高价值追求。内丹学将宇宙视为整体是实现“与万物为一”境界的前提。

陈显微:天地者,万物父母也,万物生于天地,而各具天地之体而微也,具是体则具是理,虽碗盂瓶盎,皆有天地,龟著瓦石,皆存吉凶。[10]699

俞琰:阴阳二气上下交接,混而为一,故谓之浑沌。浑沌乃天地之邪郭,万物之胞胎也。丹法以之为权舆而树立根基,则天地万物皆在吾身,而不用求之外矣。[]348

陈致虚:夫此阴阳之道、之炁,或幽潜于其身,或沦匿于各体,或变化居中而包囊万物,或懋施生杀而为道纪纲。[9]518

可以说,主体达到内丹学的境界,能够超越物我的间隔与界限,而“万物与我为一”。所谓一,是指阴阳混而未分的状态,强调其无对立性。这就是俞琰所说的“混而为一,故谓之浑沌”,陈致虚所说的“变化居中而包囊万物”,也是《周易》中的太极。实现“万物与我为一”的理论前提是万物具备共同的本源。内丹学以道或太极作为万物具备共同的本源。相对于道或太极,万物在经验意义上的差别可以消弭,呈现本源上的外在的同一。正体现了陈致虚所说的“天地者,万物父母也”。

道家对道的设定是没有任何确定性的内涵,道不能被感官感知,因此道也被称为无。因其无,导致对道的证悟难以被下手操持。与此不同的是,《周易》的道或太极是有内涵的,其内涵是阴阳之所以。故《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由阴阳以至于六十四卦,就是宇宙生成论的展开,同时也是内丹学的复归之路。内丹学以阴阳和合作为修炼的进路,逆转宇宙生成论复归于一,而齐同万物。其理论基础正是在整体思维下,万物以道或太极作为共同的、唯一的的本源。

总之,内丹学以“万物与我为一”为修行的境界。这一境界的理论基础是将宇宙视作一个整体,而万物具有共同的本源。达成这一境界的工夫论,包括和合四象、攒簇五行、和合阴阳,都是对易学宇宙生成论的逆反。因此,可以说,内丹学的整体思维是对《周易》整体思维的借鉴。

(二)三才之道

从将宇宙视为整体的视角,《周易》提出了三才之道。内丹学也将三才之道作为重要理论予以吸收。

陈显微:上察天文,下观潮候,中稽人心。[9]300

俞琰:古之修丹者,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中以稽于人心……天地虽大,造化虽妙,而其日月星辰之著明,五行八卦之环列,皆为五攘入于一身之中。[9]356

陈致虚:天文既察,地形已存,人心又正,则乾坤之门,施阴阳之道,使天地人物皆得自然之治矣。[9]523

三才之道将人与天地相并列。因此,金元时期的丹家一般将人道与天地、阴阳及乾坤二用相联系。首先,《周易》主张天地相交而生物,而天地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乾•彖》:“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1]2又《坤•彖》:“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1]12概括地说,天地生物的过程就是天施地生。这在内丹学中就有体现。内丹学以泥丸宫为乾顶,以下丹田为坤宫。乾坤二宫发生作用就可以产药。俞琰:

人之元气藏于腹,犹万物藏于坤;神入气中,犹天气降而至于地;气与神合,犹地道之承天。天地以此而生物,吾身以此而产药[9]462

采药的过程就是神从乾顶入于下丹田的气海,神气交接而生药。因此,内丹学以天地生物作为采药的依据,其理论基础正是三才之道。

其次,《周易》赋予天地的德性是天动地静。这同样被内丹学理论吸收。陈显微:

坤道上行而其体本静,静则无为而不可以察求。乾道下济而其体常动,动则有为而自强不息……乾下济则能生坤之气,坤上行则能生乾之金,其要在乾、坤二窍互相为用。[9]302

内丹学采药遵循天动地静的原则。坤宫主静,藏有元精。乾宫主动,动则运火。元精本身不能上行,须得以火催逼。乾动坤静的采药原则,就是对天动地静的遵循。

最后,是坎离交媾的性命双修原理。内丹学乾坤可以作为阴阳具象代表,但在理论阐述时更多的用坎离表示阴阳。对于乾坤和坎离的关系。陈显微:乾坤,其体也。坎离,其用也。[9]296乾坤和坎离是本体与发用的关系。内丹学强调性命双修。

从修命的角度,坎中阳为水中金,为真铅,金色白,称为男白;离中阴为火中阴气,为真汞,火色赤,称为女赤。坎离交媾得纯乾,即是归根复命。

从修性的角度,坎离交媾即人道本性的自然显现。本性来自本体。内丹学理论中,道或太极作为万物具备共同的本体,施加于万物,则为人性或物性。尽性成为万物的命。《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1]259天之本性是阴阳,地之本性是柔刚,人之本性是仁义。人性的彰显分为内外。外在显现是在道德践履中施行仁义。这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共同之处。

陈显微:然道成德就,须当伏人,积功累行,以待太乙元君之召,然后移居中洲,膺图受录,功满上升,身归紫府。[9]304

俞琰:然温养事毕,更当潜伏人,积功累德,以开度群迷,方可翩然而往。[9]364

显然,与以往只注重闭关炼己不同,两位丹家把在人世间积功累德作为内丹学修炼的部分。三教中尤以儒家最为擅长讨论社会伦理道德。因此,修性及行仁义成为贯通儒道的连接点。修性与修命不可分割。因此,修性的内在显现即是坎离交媾。坎离交媾得纯乾,即是以用证体。

内丹学理论中的天施地生、天动地静及坎离交媾是以三才之道为框架的,是从本体的角度阐释人道以天地之道为依归。在本体面前,万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呈现为内在的同一。所以陈显微说:“虽碗盂瓶,皆有天地,龟著瓦石,皆存吉凶。经验事物是有限的,而本体则是无限的。主体通过修炼证悟本体,达致无限的境界,才能真正实现“万物与我为一”

三、结论

《周易》以太极作为宇宙生成论的本源、三才之道及顺天应人三个方面都体现出了《周易》的整体思维方式。内丹学的“万物与我为一”是从本源论的角度运用整体思维。内丹学中的天施地生、天动地静及坎离交媾以三才之道为框架。三才之道从本体论的角度运用整体思维。可以说,《周易》的整体思维为内丹学提供了启发和借鉴。内丹学与易学在思维方式上的一致性是丹道易学确立的重要原因。

转载:《安康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


文章分类: 第六届义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