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周易数术学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外论文

试论《周易》泰卦中行思想的深刻涵义

作者:张占准

试论《周易》泰卦中行思想深刻涵义

西安吉祥经典读书会    张占准

   

摘要:本文从对泰卦的理解出发,认为泰卦是以农耕开荒种田之事来取象系辞的,纵论泰卦下三爻辞的基本含义,特别对泰卦九二爻辞“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通过对我国农耕历史发展的变迁进行阐述,从卦意卦象和爻变出发,论证了泰卦九二爻辞“包荒用冯河,得尚于中行。”的含义是指周朝时期的“抛荒”和“畎亩法”垦荒种田耕作技术。并进一步阐明了泰卦九二爻辞所蕴含易理和倡导的中行思想深刻涵义。

关键词:泰卦;爻辞;包荒;冯河;畎亩法;中行思想;永葆生机;

l 《周易》的历史地位

《周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典,也是世界人类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瑰宝。《周易》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为一体的道器合一著作,是我国先民万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生存发展过程中对天地变化规律认知与运用实践的文明结晶,是史前农耕文明灿烂思想文化的历史大总结,是中华民族早期发展历史中社会治理经验的大总结,其具有承上古启后世的历史丰碑地位,是诸子百家的思想源泉,是中华文明思想的根脉道统。

l 《周易》的著作原则

《周易》发源于天文与历法同宗,是一部以阴阳思想为根,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宗,以中行思想为核心,以六十四卦卦象爻变占断形式为架构的究天人以治世之书。其置农耕文明为背景,取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之事象,阐述如何正确认识运用天地万物本性及变化规律,如何正确认识运用社会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如何在礼乐文明教化下实现人生价值和国家社会事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l 《周易》的系辞原则

《周易》在著作卦爻辞过程中遵循一系列公理法则,它们分别是阴阳公理、爻位公理、爻象公理、时变公理、取象公理、拟辞公理等六大公理法则。其中拟辞公理,是拟定卦爻辞过程中所遵循的象数理占法则及拟辞句式规则。象数理占法则即阴阳、爻位、爻象、时变、取象五大公理的综合运用。拟辞句式规则遵循占断形式,其形式为先以物事之象寓义理,后附行为趋向以劝诫。其系辞核心指导思想所遵循的就是中行思想。

系辞原则方法是:因事设卦,观卦明时;时空取象,格象定德;以变知位,爻位辨性;   变卦观来,错综易理;取象时宜,辞劝行止。

l 泰卦释义及九二爻辞喻象论证

俗话说:三阳开泰。在《周易》六十四卦中,人们对泰卦知晓程度可以说是紧随在乾坤之后,可是人们对泰卦爻辞的解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在泰卦中最难理解的就莫过于九二爻辞。经过我对《周易》象原则和诸多典籍的搜寻研究,对泰卦爻辞有了自己的理解。我认为泰卦下三爻皆以开荒种田之事取象喻理三阳开泰在时令正是开春之时,也正是农耕开始的季节,所以《周易》在泰卦中选取开荒种田之事来取象是十分合理的,非常符合周易爻辞“以卦象明时义,以时事喻象理”的占断系辞原则。

泰卦卦辞释义:小往大来,吉亨。

上坤为地,下乾为天,天地上下交错,阳长阴消且平衡,阳为大,阴为小,故辞说小往大来。天地交错则万物生,泰卦乃立春至春分之卦象,有利农耕生产,故辞说吉亨。卦辞的意思是:泰卦之时,天地处于有利于人们积极作为的时空,有事半而功倍之利,这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

泰卦象,上坤为田,下乾为荒。下三爻讲述古人开荒种田之道。初九爻讲拔茅草要彻底是开荒的正确方法,九二讲治田的正确方法,九三讲的是农民耕种的景象和方法。这里我重点解说九二爻辞的涵义,让我们从泰卦九二爻辞中探寻中华先民创造农耕文明灿烂历史的发展脉络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泰卦九二用变则下乾变离,此为包荒“三用其一”之法。九二用变则地天泰变地火明夷,明夷者伤也,上坤为田,下离为火错坎水,为此乃田土干旱无水而受伤板结干裂之象,其意为田地失去了生机。田地既失生机,则必须进行治理,而治理之法就是用伤之

地火明夷乃日落于地下之象,即要休养生作息间隔之意。如果不休息、不间隔耕作就会像期求太阳不落一样而违背客观规律,那么田地就会失去生机,就会对稼禾收获目标产生伤害。所以九二爻辞指出:要“包荒”包荒就是要治理田“用冯河”即其所用的治理荒田方法之一,即三用其一的“抛荒法”。但冯河之法过于简单粗暴,顾及远利却失近利,对所求目标亦有伤害,所以辞说不遐遗,朋亡。

可见,“包荒,用冯河”是讲述治理新田的初始方法,九二爻辞“得尚于中行”就是倡导治田的先进方法古人开荒种田最早运用的方法是均撒漫种,但在耕作劳动实践中发现地力是有限的,地力生机不能持久,对新开垦的田地种植过程中总结发明出了“用冯河”治荒之道,即抛荒法②。包,是治理的意思;用冯河,就是用过河的方法(乾变离,离错坎),即“三用其一,三用其二,三岁而治”的治荒耕作方法。

随着社会发展,冯河抛荒法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遂发明了“畎亩法”。《国语·周语》“韦昭注”解释说:“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周初时期,“抛荒与畎亩”呈现并用之象,“畎亩法”是治田荒的最先进方法,此即爻辞进而指出“包荒,得尚于中行”的缘故。何为中行?就是为了持续发展的根本利益要兼顾近期和长期利益。这里的“中行”乃二五相交由泰变为既济之象义就是在一亩地里三条沟、三条垄的畎亩法“一亩三”体现了既济卦天地交融阴阳交错完美之象。《周易》倡导以畎亩法替代冯河抛荒法以治荒田,所以象辞才指出:“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l 揭示农耕文明尚象制器发展史

舜帝之先人们就对新垦田地耕种采取了“抛荒”。古人由于都是用自然肥,施肥的资源十分有限,主要是依赖地力的自然恢复,人们发现把新垦田地年年都耕种上的产量,反不如放弃一部分而专心耕种一部分获得的产量来得高。来年再调换到休养过的地耕种,荒弃去年耕种过的土地,这样使得地力恢复生机如此三年过后则荒田变熟田,从而维持了人们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抛荒”这种方法就是以达到休养田地以蓄地力之目的这种方法在中世纪欧洲还在采用,所谓“二圃制”和“三圃制”的休耕耕作制。这个“三种其一”正是泰卦九二用变的下乾变离之象义。

但抛荒方法存在周期长的弊端,随着人口增长和对土地的期待值更高,不允许人们再有大片的土地荒弃,所以我们祖先在舜帝时发明了“畎亩法”。孟子曾言“舜发于畎亩”,《史记》载舜耕历山,或许畎亩法就是舜帝发明,因而得到众人的拥戴。抛荒法到战国时期被彻底抛弃,“畎亩法”得到广泛采用,后又发明“轮作制”,到西汉时这些技术得到进一步发扬,发明了“代田法”,再后来发展为“间作制”。畎亩、轮作、代田、间作等这些农业技术在现今还在使用。

畎亩法是一种休养储备地力的方法同时也是以蓄墒保墒为中心的抗旱防涝耕作方法。畎亩法,由畎和亩两部分组成畎为沟,亩为垄畎亩耕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把平整的田地做成垄沟相间的形态,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这些在《吕氏春秋》上有着明确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盛行“畎亩法”,实行“一亩三”,“岁代处”,“轮作制”。“岁代处”指的是沟和垄的位置每年互换。这可使土地部分利用和休闲轮番交替,在肥料不足情况下使地力能得到自然恢复和增进。这种垄沟互换的方法就是泰卦九三爻辞说的“无平不陂”,而“无往不复”是指农夫往返耕作之象,以象言耕作之艰辛。辞说“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指出这个种田方法虽然艰苦但没有错。不要担心土地会失去信任,这样做对粮食丰收有好处。

“轮作制”就是在一定年限里同块地上轮换种植几种不同的作物,这样做的好处是让不同的作物来调整土壤肥力,防除杂草和病虫害,最终的效益是让土地永远处于旺盛的能产状态,同时也意味着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这就实现了地力常新,永葆生机。

再后来“代田法”和“轮作制”进一步发展为“间作制”。“间作制”是我国农业进入多熟制阶段,其中有稻豆间作套作、麦豆间作套作、麦棉间作套作、粮肥间作套作等多种方式。如今,中国华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多用于栽培玉米、高粱、甜菜等旱地作物,其他地区主要用于栽培甘薯、马铃薯等薯芋类作物。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这个“间作制”其卦象正是泰卦二五交变后而成的水火既济卦象,由此也可见间作制是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阶段。间作制是既济卦象的充分体现,也是“得尚于中行”思想光大。

西汉赵过总结前人经验推广“代田法”和牛耕,发明创制“耦犁”和“三脚耧车”等先进农耕具。我国牛耕起源于商代,但在战国以前一直没有得到发展,到汉武帝初年,牛耕也只限于富豪之家,一般农民仍主要使用人力和木制或铁制耒耜赵过推广的牛耕为“耦”,“二牛三人”,“两人牵之,一人将之”即操作时,二牛挽一,二人牵牛,一人扶而耕东汉时这种耕作法推广至辽东。三脚耧的使用是三犁共一牛,它功能多,效率高、沟垄整齐、宽窄划一,深浅均匀。由于耧车把开沟、下种、覆盖、镇压等全部播种过程统于一机,一次完工,既灵巧合理,又省工省时,故其效率达到“日种一顷”,为高产低耗创造了条件。三脚耧车系从独脚耧、二脚耧发展而来。独脚耧大约起源于铁制农具比较普遍使用的战国时期。我国北方直到农用机械化前,独角犁、耦犁、耧在生产上还起着重要作用。这个牛耕、耦犁、三脚耧车的象,都可以在泰卦九二用变和二五交互中找到相应的影像。

抛荒、畎亩、轮作、代田、间作等方法都是为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本身的规律,以达到保护、节约自然资源,促进生态健康和谐,永葆可持续发展生机之目的。这一系列耕作方法和农耕工具的科技发明,充分体现了周易中行思想在“尚象制器”上的创造性运用。中华民族和中华思想文明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l 辩证爻辞与典籍中冯河含义

关于“包荒,用冯河”,人不理解解释众多,我认为都没有解到正点上。前人多从说文解字或名家典籍中来寻求答案,殊不知前人解释这个字辞的时候有误。比如包荒,或说包容八荒,错将包做包容解;用冯河,或说这是无舟渡水,徒步涉河,是顽愚之人①。这只是从字面去理解或部分外延性释义或曲解,没能把这个辞代表事物的本身含义阐明。我认为我们应当学究源,格物致知,应在还原历史的事象中去探求其涵义。

对于“冯河”一词的解读,我们按照所做推论,来看看其它古籍中出现“冯河”一词时,能否解释通,或者说哪种解释更能阐明原文的本意。

举例一:

《诗·小雅·小旻》

旻天疾臧,敷于下士。

谋犹回遹,何日斯沮。

臧不从,不臧覆用。

我视谋犹,亦孔之邛。

潝潝訿訿,亦孔之哀。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

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我视犹谋,伊于胡底。

我龟既厌,不我告犹。

谋父孔多,是用不集。

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

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

维尔言是听,维尔言是争。

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过虽靡止,或圣或否。

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

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暴虎即抗击强权,代指勇气;冯河即抛荒法,代指谋略;不敢暴虎,不敢冯河。”意思是“没有勇气反对强权,没有谋略明辨取舍。”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即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意思是“人们只知守其眼下之所得,而不知舍近方能得之远的深刻道理。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意思是,作者看到人们这种状况为国人危险的前途感到非常担忧。

举例二:

《论语•述而》——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这里“暴虎冯河”当孔子引用《诗经》中的小雅小旻诗句,指勇气和谋略。孔子是说子路有勇而无谋,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所以才继续说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从以上两个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要推崇表达的核心思想都是《周易》的中行思想。

l 综述周易永葆生机的中行思想

综上所述,通过对《周易》泰卦中行思想丰富内涵的剖析,使我们对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可以说,中行思想内涵要素具备五大特征:一是时空导向性;二是主客矛盾性;三是权衡变通性;四是利益兼顾性;五是发展持续性。

概述中行思想,即通过对天地运动自然变化的观察,认识客观规律的发展趋势,分析主观需求与客观情势的矛盾,权衡解决问题方法之利弊,寻求兼顾主客远近利益的最佳策略,从而实现主客和谐、同生共荣、永葆生机的可持续发展终极目标。

《周易》主张天人合一,只有顺应客观自然规律的行为才是文明行为,才能永葆生机,才能有利于事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反复阐述,对中华思想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后世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与中行思想一脉相承,中行思想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

我们在研习《周易》等传统经典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学究其源、尊贤不迷、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的原则,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深刻领会古圣先贤的教诲,学习领悟在不同形势下中行思想的运用之道和策略方法,继承发扬并使之成为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的法宝利器,使之成为我们复兴中华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事业发展永葆生机活力的指南针。

《易.泰》:"包荒﹐用冯河﹐不遐遗。"王弼注:"能包含荒秽﹐受纳冯河者也。《新华字典》冯河:徒步涉水渡河。引申为有勇无谋﹑冒险行动。孔颖达疏:“无舟渡水,冯陵于河,是顽愚之人。”

②“抛荒法”,见四川文艺出版社《天人合一》仲泽、方延军著“第五章治得其宜(下)——理性地开发地球”。

作者:张占准,字见易,男,籍贯河北省,1965年生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政工师,西安周易研究会会员、西安吉祥经典读书会会员、西安市孔子学会会员,在大型国有企业从事管理工作。青年时期结缘易学,研习易学三十余年,其以网名“三占见易”在国内多家大型周易类网站潜心研习,在“龙隐论坛”曾主持周易研究版块,释《周易》全篇著《易经象理正义》,总结提出了“明时宜,辨心性,知行止,申天命”的解易之法和用易之道。2014年以来,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积极参与民间组织的中华传统经典学习活动,先后在西安清莲国学馆、西安国学公益研习会、西安吉祥经典读书会西安悦华书社、西北政法长安学堂、西安大明宫优秀文化公益论坛等公益国学组织开展周易系列讲座数百场,主张学究其源,学以致用,在周易卦爻辞解读方面有其独到见解,其讲座擅长将经典与历史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融汇贯通易象易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周易,深受广大易友好评。

工作单位: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


文章分类: 第六届义理
分享到: